上观新闻|还来吃块糕,待到重阳日

别处许多地方的重阳糕都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他干果蒸制成的 。 在江南地方 , 重阳糕却不用面粉而用米粉做成 , 尤其在长江口的沙洲崇明 , 它更是和年关时蒸制的崇明糕完全一模一样 。 它用十来斤的米粉 , 再加上红糖、白糖、枣子、桃仁等作料制成 。 蒸熟后的糕得有三十多斤 。 三十多斤重啊 , 把它放在台上 , 矮矮的圆柱形 , 糕的表面盖着圆圆的大红寿字或福字印章 , 上面插了一面面三角形的彩色小旗 , 显得既厚重敦实 , 又喜庆引人 , 为节日平添了不少的气氛 。
重阳那天 , 我们镇上街道的茶食店、饮食铺里都有重阳糕供应 。 售卖时 , 按照顾客的大小要求切下一块称重 。 清代乾隆年间崇明的《瀛洲竹枝词重阳》这样写道:朝看市肆彩旗飘 , 时值重阳卖枣糕 。 谩道龙山无觅处 , 寿安寺后有金鳌 。 意思是:早晨街上可见彩旗飘飘 , 那是重阳糕上插着的小旗 。 莫说龙山已无处寻觅来登高 , 但寿安寺(崇明岛上的一座古刹)后面还有高高的土山叫金鳌 。
上观新闻|还来吃块糕,待到重阳日
文章图片
上观新闻|还来吃块糕,待到重阳日
文章图片
除了九九重阳时蒸这样的巨无霸外 , 过春节时 , 崇明乡下的农家也离不开糕 。 腊月里 , 灶王节来临了 , 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粉 , 然后再在灶头上架起蒸笼 , 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用开水糅合 , 待成为手捏成团、落地能散状时 , 渐次放入笼格内用旺火蒸制 。 乡下蒸糕的日子 , 正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分 。 当糕的香甜味随着袅袅上升的水汽浸洇开来时 , 他们都会咽着唾沫围聚拢来 , 等待年糕的出笼 。 只见蒸糕的师傅掇起重重的蒸格 , 把内中的糕在大喊一声“嗨”中倒扣在一旁桌子的垫板上 , 这时候 , 孩子们便会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指 , 将残留在蒸格上的年糕粒屑抠挖下来 , 塞进嘴里 。 为了让蒸好的糕有年节的气味 , 请来的蒸糕师傅还会趁热 , 在糕面盖上大红的、刻有喜庆图案或寿字、福字的大圆印章 。 新年里 , 老百姓用糕祭祖时 , 则在盖好印章的崇明糕上 , 围绕着红印 , 在切成圆柱形的糕块供奉祖宗 , 以示日子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
上观新闻|还来吃块糕,待到重阳日
文章图片
上观新闻|还来吃块糕,待到重阳日
文章图片
依蒸制方法的不同 , 崇明糕可分为如下三种:松糕、糯糕和蒲鞋底糕 。
所谓松糕 , 即是年糕在蒸熟后 , 趁其在半软半硬之时 , 用刀切成一块块长约一寸、宽约一寸、厚约半寸左右的长方形糕块(崇明人称之为“糕丝”) 。 这种糕的米粉相互间有间隙 , 因此吃起来口感酥松 。 早先崇明农家 , 逢年节时常会蒸上几大蒸这样的松糕 , 一块块砌成糕丝 , 放在簾子上曝晒 。 待晒成砖块一样硬时 , 收藏在坛甏内 。 这样的糕丝 , 可放至第二年的大热天 , 也不会生霉变坏 。 要吃时 , 放在锅中的竹垫上一烀(一种烹饪方法 。 把食物放在锅里 , 加少量的水 , 盖紧锅盖 , 加热使变熟) , 入口照样松松软软 。 当然 , 也可以干吃 。 记得那时我们放学回家去挑羊草的时候 , 便会把几块糕丝装在口袋里 。 春长迢迢 , 肚子饿了 , 就摸出一块来 , 用牙一咬 , 嘎嘣嘎嘣的 , 跟吃炒蚕豆一样 , 比现在的小孩吃炸鸡柳还来劲 。 当然 ,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 , 人们也就很少再蒸这种用来晒干的松糕了 。
糯糕则和松糕完全不同 。 尽管它的作料和松糕完全一样 , 但蒸熟后抛在垫板上时 , 要用纱布罩上 , 再用两手使劲按压 , 让原本松松散散的米粉黏合得紧紧的 。 这按压过的年糕 , 切成一块块糕丝后 , 软绵绵的 , 用筷子往中间一夹 , 两头弯弯的会垂下来 。 吃在口中 , 感到特别的柔软细腻 , 而且一点也不粘牙 , 比松糕要好吃得多 , 是崇明年糕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 这种崇明糕 , 最最适合在二月二时用豆油 , 再加上葱花和糖一起在镬中 , 用少量油煎热了以后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