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到底哪里来?( 五 )


元宪宗四年(1254) , 蒙古军队进入吐蕃 , 镇压不服从的贵族 , 完全控制了吐蕃地区 , 后又将该地划归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 。 吐蕃地区成为元朝疆域的一部分 , 这就为河源考察铺平了道路 。 至元十七年(1280) , 元世祖召见都实和他的堂弟阔阔出 , 对他们说(大意):
黄河进入中国 , 从大禹治水以来 , 都知道是从积石山而来 , 但汉朝、唐朝都没有能查清它的源头 。 现在那里成了我的领土 , 我要一直查到黄河发源的地方 , 在那里建一座城 , 供吐蕃商人与内地做买卖 , 并在那里设立转运站 , 将贡品和物资通过水运到达首都 。 古人没有办过的事 , 我要办到 , 让后世受益无穷 。 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 都实 , 你是我的老部下 , 又通晓各族语言 , 派你去执行 。
于是授都实招讨使 , 佩戴金虎符 , 又让阔阔出与他同行 。 当年四月 , 他们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启程 , 四个月后到达河源 , 冬天返回 , 将城和转运站的设计位置画成地图上报 。 元世祖大喜 , 命都实为吐蕃等处都元帅 , 筹集工匠和物资 , 后因故停止 。
延祐二年(1315) , 阔阔出与潘昂霄一起奉命宣抚京畿西道 , 将此事经过告诉了潘昂霄 。 当年八月 , 潘著成《河源记》一文 , 我国第一次对黄河源的考察成果得以流传后世 。
同时 , 由于吐蕃归入元朝版图 , 吐蕃人(藏族的先民)对黄河的了解也开始为元朝人所知 , 地图学家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里得到了帝师(西藏宗教领袖)所藏的梵文图书 , 翻译成汉文后发现与《河源记》互有详略 。 这两方面记录由《元史》作者综合后载入《地理志》 , 大意是:
黄河源在土(吐)蕃朵甘思的西边 , 在方圆七八十里的范围内有一百余个泉眼 。 由于积水和淤泥 , 无法走近观察 。 从高山上往下看 , 在阳光下就像群星灿烂 , 所以称为火敦脑儿 , “火敦”就是星宿的意思 。 (朱思本:从地下涌出的水像井一样 , 有百余口 , 向东北流出百余里 , 汇成一个大湖 , 叫火敦脑儿 。 )很多股水奔流而下 , 大约五七里后 , 汇集为两个大湖 , 名叫阿剌脑儿 。 由西而东 , 不断汇入水源 , 经过一天的路 , 形成了河流 , 名叫赤宾河 。 二三天后 , 亦里出河由西南方流入赤宾河 。 又过了三四天 , 忽阑河从南面注入 。 又有也里术河从东南方流入赤宾河 , 至此才形成一条大河 , 被称为黄河 。 但水还清 , 人可以步行渡过 。 一二天后 , 河道分为八九股 , 称为也孙斡论 , 意思为“九渡” , 共宽五至七里 , 可骑马渡过 。 再过四五天 , 水变得混浊了 , 当地人抱着皮袋 , 骑在马上渡河 。 当地的居民还用木条扎成船的样子 , 在外面蒙上牦牛皮用以渡河 , 大小只能容两人 。 从这里开始 , 两岸山峡约束 , 河宽一二里至半里不等 , 水已深不可测 。
以下还具体记载了黄河经过今青海、甘肃、宁夏的河道 。 《河源记》接着指出(大意):
汉朝的张骞出使遥远的西域……以为已经到达了河源 , 其实哪里看到了什么河源呢?史书上说黄河有两个源头 , 一个出在于阗 , 一个出在葱岭 , 于阗的河流向北 , 会合了葱岭河 , 汇入蒲类海(应作蒲昌海 , 即罗布泊)后就不再流了 , 潜入地下直到临洮才流出地面 。 现存的洮水是从南方流来的 , 很明显不是从蒲类(蒲昌)海来的 。 询问了当地人 , 说于阗河和葱岭河流到下游后都消失在沙漠中了 。 又有人说黄河是与天上的河相通的 , 在源头找到过织女支纺机的石头 , 也是胡说八道 。
这些记载充分证明 , 都实等人对河源的考察 , 加上吐蕃人对河源的了解 , 已经将黄河正源确定在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 。 他们对黄河最上游的水文、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的考察和记录都已相当具体准确 。 更可贵的是 , 他们并不迷信史料 , 而是尊重事实 , 对前人不符合实际的记载大胆予以否定 , 比那些死抱住经典与陈说不放的人要高明得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