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到底哪里来?( 四 )


安史之乱以后 , 吐蕃占有唐朝的陇西和河西走廊 , 这固然使中原与河源地区更加隔绝 , 但在信息传递方面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一方面唐朝为了对付吐蕃 , 加强了对吐蕃地区包括河源地区的了解;另一方面吐蕃军队不止一次攻入关中平原及唐朝的首都长安 , 大批唐朝的军民被吐蕃掳掠至青藏高原;这些都使有关河源的知识和见闻得到传播和收集 。 贞元十四年(798) , 迄今所知历史上第一部包括黄河河源地区状况的专著《吐蕃黄河录》由贾耽完成了 。
贾耽(730—805) , 字敦诗 , 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 , 是一位有重大贡献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 。 曾任鸿胪卿 , 主持与各族往来和朝贡事务 , 熟悉边疆山川风土 , 勤于搜集有关资料 。 他参考西晋裴秀创立的“制图六体” , 以一寸折地百里的比例尺绘制了一幅高三丈三尺、宽三丈的《海内华夷图》 。 这幅图的原物虽然早已失传 , 但宋朝人参考此图绘成的《华夷图》和《禹迹图》在12世纪30年代刻在石上 , 保存至今 。 从石刻《华夷图》上可以看到 , 黄河的画法与现代采用等距离法绘制的地图已经非常相似 。
据《新唐书?贾耽传》记载 , 贾耽爱好读书 , 晚年更加勤奋 , 特别精通地理 。 凡是遇见从边疆或境外来的人以及出使归来的人 , 他都要详细询问各地风俗 , 因此他对全国和境外各地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状况了如指掌 。 当时正值吐蕃强盛 , 占有陇西 , 而以往当地州县的地理状况 , 有关方面已经不掌握了 。 贾耽就将陇右(即陇西)、山南(今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九州绘成地图 , 并详细记录了黄河流经地区的情况 。 另外又将这一带原来驻军、交通、道路、地形、河流、险要等编成《别录》六篇 , 河西吐蕃等族的情况编成四篇 , 上报皇帝 , 受到赏赐 。 据贾耽自己给皇帝的表文 , 他编这部十卷(篇)的《吐蕃黄河录》的原因之一 , 是因为“黄河为四渎之宗” , 具有重要地位 。 他在书中对“诸山诸水 , 须言首尾源流” , 可见肯定也较详细地记载了黄河的源流 , 而且绘有地图 , 内容应该相当丰富 。 可惜的是 , 这部著作没有能流传下来 , 也没有留下其他间接的资料 。
唐朝后期的长庆元年(821) , 刘元鼎奉命出使吐蕃 , 到达逻娑(今拉萨) , 《新唐书?吐蕃传》记录了他的见闻(大意):
刘元鼎渡过湟水 , 到了龙泉谷 。 ……湟水是从蒙谷发源的 , 到了龙泉谷流入黄河 。 黄河的上游 , 从洪济梁向西南有二千里 。 河道越来越狭 , 春天可以步行过去 , 秋天和夏天才能行船 。 黄河的南面有三座山 , 中间高而四面低 , 叫紫山 , 通向大羊同国 , 就是古时候所称的昆仑山 , 吐蕃人称为闷摩黎山 , 向东离长安有五千里 。 黄河就发源于这山间 , 开始流速很慢 , 水很清 , 渐渐汇合了不少支流 , 水色变红 。 再往下 , 又有其他河流注入 , 水变混浊了 。
紫山或闷摩黎山就是巴颜喀拉山 , 刘元鼎所经过的地区就是巴颜喀拉山南麓的黄河发源地 , 他对黄河上游水文状况的描述是迄今最早的记载 。 至于从洪济梁以上黄河自西南而来的流向 , 则是因为只记了开始的一段 , 而没有记黄河折过积石山(阿尼玛卿山)以后自西北而来的流向 , 失之简略 。 刘元鼎作为唐朝的使者 , 往返都经过河源 , 自然比侯君集、李道宗行军作战或仅仅护送文成公主至吐蕃边界要有更多观察了解的机会 , 他的见闻当具有更高的价值 。
四、探寻河源
但从刘元鼎以后 , 中原与吐蕃的人员交往很少 。 宋朝以后 , 一方面吐蕃陷于长期分裂 , 没有与中原交往的条件;另一方面宋朝也无暇顾及西北边疆 , 仅北宋熙宁四年至大观二年(1071—1108)期间在河湟地区有过开拓 , 没有进入河源地区的可能 。 所以至今尚未发现任何有关的记载 。
总之 , 直到元朝之前 , 尽管已经有了几种亲身经历黄河源头的记载 , 但都是因事途经者的见闻 。 这些人并非以考察河源为目的 , 当然不会有全面的了解 。 加上他们本人都没有留下直接记载 , 后人的间接记录难免有遗漏和误解 。 对河源的考察一直未能进行 , 这固然与河源地区险恶的自然条件有关 , 但这一地区始终处于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