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跨越70年的英雄誓言,历久弥新!始终在许昌传承

河南(河南新闻网)龙网_原始标题是:跨越70年的英雄誓言 , 历久弥新!始终在许昌传承)

清晨 , 在驻许杨根思部队军营里 , 杨根思烈士怒目圆睁、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雕塑 , 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洒了一层金 。 英雄的瞬间 , 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 。
杨根思|跨越70年的英雄誓言,历久弥新!始终在许昌传承
文章图片

“在革命战士面前 ,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1950年 ,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 杨根思用生命铸就了“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 。
1953年 , 在《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榜上 , 驻许杨根思部队涌现出杨根思、于泮宫、王学才3位英雄模范个人 , 以及以“杨根思连”“于泮宫大功排”“王学才班”为代表的英雄模范集体 , 展示着一支部队的卓著功勋和铁血荣光 。
70年弹指一挥间 。 作为杨根思部队的驻地 , “双拥名城”是许昌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 从1992年以来 , 许昌先后6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 “视军队如长城 , 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 , 把驻地当故乡”这句响亮的口号就是源于许昌并闻名全国 , “当代好军嫂”吴新芬等全国拥军模范不断涌现 。
在双拥基因深深根植的许昌 , 人们正在传承着“三个不相信”的英雄誓言 。
有一段历史会永远铭记
走进驻许杨根思部队荣誉馆 , 犹如置身血火交迸的历史长河——
天气严寒、粮弹不足、御寒物资匮乏……1950年11月29日 ,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 , 担任连长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守长津湖1071高地东侧的小高岭 , 阻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陆战一师 。
天刚亮 , 美军就疯狂地发起猛攻 , 白雪皑皑的山头成了一片焦土 。 面对强敌 , 杨根思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战斗宣言 , 带领官兵持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 。
战至上午10时 , 阵地上只剩下连长杨根思和两名伤员 , 所有的弹药已经打光 。 生死时刻 , 他命令两名伤员带着重机枪撤离阵地 。
孤身一人的杨根思面对美军的第9次进攻 , 临危不惧 , 沉着应对 。 这时 , 40多个敌人上来了 , 他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 , 拉响导火索冲入敌群 。
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 , 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 , 连同迎面而来的敌人一起消失在烟雾之中 。 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 , 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 。
战斗结束后 , 杨根思被志愿军总部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 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 成为我军第一支以英雄连长名字命名的连队 。
在1953年公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榜上 , 杨根思是仅有的两名特级英雄之一 , 与他同列的是黄继光 。
于泮宫是驻许杨根思部队涌现出的另一位战斗英雄 。 1951年5月29日 , 在第五次战役的华川地区防御作战中 , 时任排长的于泮宫带领全排战士牢牢守在阵地上 , 打退了敌人的13次进攻 , 毙伤敌人150余名 。
战后 , 于泮宫荣立特等功 , 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 他所在的排获得“于泮宫大功排”荣誉称号 。
在荣誉馆 , 一面“奖给英雄王学才班”的锦旗 , 诠释着驻许杨根思部队的另一段荣誉 。
在华川地区防御作战中 , 时任班长的王学才率领炮班坚守470高地 。 在他灵活机动的指挥下 , 炮班使用迫击炮毙伤敌人70余名 。 炮弹打完后 , 他又带领全班用手榴弹和石头打退敌人5次进攻 , 却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 , 壮烈牺牲 。
1951年12月 , 王学才所在的班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王学才班”荣誉称号 。
【杨根思|跨越70年的英雄誓言,历久弥新!始终在许昌传承】“三个不相信”精神 , 是英雄杨根思的铮铮誓言 , 更是全体官兵的追求 。 学英雄、爱英雄、争当英雄 , 已经成为这支部队特有的“英雄文化” 。
有一种精神能穿越时空
“70年过去了 , 老英雄用生命诠释的‘三个不相信’精神穿越时空 , 历久弥新!”来到驻许杨根思部队“杨根思连” , 面对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 , 魏都区西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石江涛深有感触 。
2016年7月10日 , 南苏丹武装发生激烈交战 , 维和营区战火弥漫 , 面对危险复杂的战场环境 , 中国维和官兵没有退缩 , “杨根思连”官兵坚守一线 。 突然 , 一发火箭弹击穿了连队正在保护难民的105号步战车 , 下士李磊、四级军士长杨树朋英勇牺牲 。
牺牲前 , 年轻的李磊躺在副班长田飞衡的怀里 , 留下最后的遗言:“田班长 , 我这辈子都交给党了!”此时 , 李磊成为预备党员才7个月 。
生死考验面前 , 连长王震给国内的指导员文海地打电话交代“后事”——
“如果我牺牲了 , 请你告诉老连长 , 我没有给老连长丢脸……”
2名维和烈士灵柩运回国的当天晚上 , 100多名“杨根思连”退伍老兵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 , 悼念战友、追忆英雄 。 他们纷纷表态:“一朝在‘杨根思连’当兵 , 终生是杨根思传人 。 若有战 , 召必回 。 ”
“同样都是异国战场 , 同样都是枪林弹雨 , 同样都是宁肯牺牲也绝不退缩 。 ”石江涛说 , “70年后的今天 , ‘三个不相信’的英雄誓言依旧响彻云霄!”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 让昔日的“许昌”蝶变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让许昌从缺水之城变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 让许昌实现从农业大市到经济强市的跨越式发展 , 成为继郑州(郑州新闻网)之后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 。
有一种尊崇叫倾城之爱
10月20日 ,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 , 我市第六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 。
把双拥当作一种文化来尊崇 , 许昌的“双拥”传统源远流长 。
把双拥当作一项事业来推进 , 许昌的“双拥”工作成效非凡 。
“我活了76岁 , 没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 。 这是一座城市 , 为英雄送别 。 ”10月19日 , 在市区八一路 , 头发斑白的“老许昌”赵运海提起4年前的往事 , 记忆犹新 。
2016年7月20日16时20分 , 运送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的车辆抵达许昌(许昌新闻网) , 20余万百姓向载有烈士灵柩的灵车行注目礼 , 表达哀思和敬意 。 15公里的路程 , 车队足足开了1个小时 。
学校师生来了 , 的哥的姐来了 , 退伍老兵来了 , 社区干部来了……道路两侧人山人海 , 却没有喇叭响 , 没有嘈杂声 。 人们冒着酷暑 , 列队等候 , 秩序井然 , 只为看英雄最后一眼 , 送英雄最后一程 。
“忠魂归来”“英雄 , 一路走好”……一条条黑底白字的条幅不时闪过 , 质朴的话语 , 满含许昌人民对维和烈士的崇仰之情 。
20余万市民迎接维和烈士“回家”的背后 , 是莲城大地对烈士的尊崇、对子弟兵的热爱 , 是这座“双拥名城”良好军政军民关系的又一次真情绽放 。
你也许不知道 , “视军队如长城 , 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 , 把驻地当故乡”的拥军口号 , 就是源于许昌并闻名全国的 。
袁雪云 , “老妈妈拥军服务队”队长 。 28年来 , 她带领一群“老妈妈”在节假日走入军营 , 从缝补背包 , 浆洗衣物到表演节目 , 开展热心服务 , 成了子弟兵共同的“好妈妈” 。
吴新芬 , 与因公负伤的军人丈夫王俊景共用一双手 , 20年如一日 , 悉心照顾丈夫饮食起居 。 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 被改编为电视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 , 在央视黄金档播出 , 轰动全国 。
杨根思拥军社区位于城区西北角 , 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拥军型基层社区 。 走进杨根思拥军社区大院 , 绿树成荫 , 宽敞整洁 , 拥军便民服务大厅、军民联络站、维军社会法庭服务站、拥军志愿者服务站等站所一应俱全 。
在许昌 , 86个社区双拥工作站落户城区 , 96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遍布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 103个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咨询服务站共接待军人军属法律咨询3599人次 , 调处纠纷322件 。
市委、市政府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 , 列入了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 , 抓实抓好 。
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方面 , 我市每年拨专款上千万元用于老复员军人的定补 , 并且主动征求部队对安置的意见 , 听取转业退伍军人对安置的要求 , 协调解决安置中遇到的矛盾 , 实现了部队、个人和接收单位“三满意” 。
忆往昔 , 英雄用生命捍卫了人民幸福;看今朝 , 许昌继承英雄精神 , 拼出了城市发展奇迹 。 我市以全省第13位的面积、第12位的人口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生产总值 , 居民幸福感指数排名全省前列 , 在2019年度全省市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评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