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失落的乡村一百年前知识分子改造农民堪称典范( 二 )
彭禹廷纪念馆内的塑像但令人感到震惊的是 , 这场不依靠政府的自治运动 , 反而引起了当地国民党政府的不满 , 尽管彭禹廷已经利用“三民主义”作为乡村建设的挡箭牌 , 但他所获得的威望却阻碍了政府对当地的统治 。 1933年3月25日 , 彭禹廷被当地政府杀害 , 当地的乡村建设运动也就戛然而止 。除彭禹廷外 , 南京的陶行知、萧山的沈定一等人所办理的乡村建设 , 大多也都是独立自主进行的 , 希望能够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 , 而这也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关键特点 。
陶行知塑像三、不得已走向转折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初 , 中国正处于各方混战的局面之下 , 面对社会团体与知识分子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 政府无力管辖 , 因此对其反应迟缓 。 但随着1930年中原大战的结束 , 国民政府在结束内战的同时 , 开始了对社会的全面整治建设运动 。 原先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运动 , 也开始被政府所密切关注 。总体来说 , 以1935年为转折点 , 1935年之前的乡村建设团体 , 多为地方民间团体或个人所展开 , 政府或许有干预但干预较少 , 社会色彩十分浓厚 , 但自1935年之后 , 一切都变了!如在南京成立的“南京市农村改进会” , 便是由社会局牵头 , 并招揽专家学者组成的机构 , 从头到尾都是政府一手操办的;而成立于1936年的“江西省政府农村改进事业委员会” , 则直接以省政府命名 , 政府干涉的意味已经是跃然纸上了 。
南京的国民政府总统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一是自九一八事变之后 , 中国政府接连面临日本入侵的威胁 , 1935年的华北事变 , 更是日本在全面侵华之前发起的对中国最猛烈的一次侵略 。 在这种背景下 , 国民政府开始推行对全社会的整合与统筹管理 , 不但以“新生活运动”作为改良国民性的重要方式 , 还希望将社会各领域都纳入到政府的战前动员准备体制当中 。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乡村建设运动本身就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 , 当政府逐渐恢复对全社会的管理时 , 那种由民间发起的完全不受政府干涉的乡村建设运动 , 自然很难再存活下去 , 1933年彭禹廷的悲剧 , 就是政府与民间团体发生碰撞的一个注脚 。 在全面战争之前 , 乡村建设运动逐渐被纳入政府的管理渠道之下 , 一直持续至今 。
今天的乡村建设一景文史君说振兴乡村事业在中国已经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 , 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 还是今日的脱贫攻坚战 , 无疑都是对乡村衰败现实所进行的拯救 。 若能将民国时期的民间参与与如今的政府主导结合起来 , 文史君认为 , 或许会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 , 缓解民间的反感情绪 , 也会使中国更快更好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王先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转向及其原因探析》 , 《史学月刊》2016年第1期 。柳敏:《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诉求》 , 《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推荐阅读
- 全域|乡村换新貌 百姓笑开颜——甘肃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见闻
- 歌者:高加索乡村三个女孩民歌弹唱
- 联邦制是如何同时拯救和拖垮美国的
- 民主党神助攻,川普即将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 乡村的衰败已经无可避免
- 三五|描绘乡村文明的美丽画卷(文明的力量)
- 乡村建设|文明村镇,聚起乡村“精气神”
- 密码|【地评线】桂声网评:“红手印”解开乡村嬗变“密码”
- 唯有真相才能拯救我们的民主制度
- 甘肃|甘肃省打造乡村旅游扶贫“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