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熊瑾玎:“最可信赖”的“红色管家”( 四 )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全民族抗战爆发不久 , 按照党组织的安排 , 1938年1月 , 熊瑾玎就任《新华日报》总经理 , 开始以另一种方式为党和人民服务 。 熊瑾玎到任第二天 , 《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创刊 。 从创刊到1947年2月被国民政府查封的9年时间里 , 《新华日报》成为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斗争 , 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组织群众运动、传播党的纲领路线和政治主张的有力舆论工具 。 当时武汉报纸众多 。 为了践行南方局和周恩来对报纸提出的要求——“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 , 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党的这个宣传阵地 , 为使《新华日报》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打开局面 , 熊瑾玎想出很多好的办法 。 从创刊之日起 , 就开展了征求1万基本订户的运动 , 建立自己的通讯网和发行网 。 还在长沙、郑州、潼关、洛阳、许昌、宜昌、黄陂等地相继设立了分销处 , 并在报馆内增设了服务科 , 为读者代购邮寄各种图书杂志 。 由于熊瑾玎经营有方 , 《新华日报》创刊后不久 , 就发行销售到近2万份 , 与当时老牌的报纸《大公报》并驾齐驱 。
后来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 , 《新华日报》被迫迁到重庆 。 重庆时期 , 熊瑾玎作为报社的总经理 , 解决了报馆的馆址问题、纸张供应问题和经费问题 , 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 为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 在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上 , 熊瑾玎十分注意依靠各级负责干部 , 充分信任他们 , 放手让他们做工作 。 他对同志总是无疾言 , 无厉色 , 充分发挥大家的革命自觉性 , 善于耐心引导 , 注重各方面的协作 , 注意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 使每一个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最大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 。 正因为熊瑾玎贡献巨大 , 半个世纪以后 , 一些老新华人怀着极其尊敬的心情 , 对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这样说:在当年的报馆里 , 可以缺少任何一个人 , 就独是不能没有熊瑾玎同志 。 缺少别的同志最多是工作受影响 , 而没有熊老 , 则《新华日报》不到等到创刊9年后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封闭 , 可能早早就被反动派统治当局从经济上扼杀了 。 ”由于熊瑾玎的杰出贡献 , 中共中央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12月相继任命他为南方局工作委员会委员、南方局委员会委员 。
熊瑾玎对《新华日报》的贡献还体现在日常管理上 , 他在报馆内部事务的管理、职工生活的保障以及排字印刷技术的提高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 是大家交口称赞的“红色管家” 。 报馆迁到重庆后 , 熊瑾玎认真总结办报的经验教训 , 将报纸赠阅的数量减少到300份 , 并指示广告科的工作人员加大招揽广告业务的力度 。 他说:“广辟广告来源 , 不仅能增加收入 , 还可广交朋友 , 扩大统一战线 ,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 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新闻封锁和造谣污蔑 。 ”在他的精心指导下 , 报馆广告科的工作人员利用国民党中央同地方势力、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之间的矛盾 , 首先从四川地方工商业打开局面 , 争取到兴隆商号和川康、平民、川盐等银行以及上川实业公司、蜀益烟草公司的广告业务 。 随着广告业务的扩大 , 经济收入也日益增多 。
熊瑾玎在广开财源的同时 , 还教育大家要树立节约的观念 , 精打细算 , 不能浪费 。 他对职工的生活和健康也非常关心 。 为了使报馆的女同志能够安心工作 , 不为家庭拖累 , 在住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 , 仍然腾出几间房子当托儿所 。 为了使职工能够买到便宜的东西和尽可能减少外出以免遭特务暗算 , 在报馆内办了消费合作社 , 并设立了医务室 。 熊瑾玎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 , 在老新华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 过了近半个世纪后 , 当年接触过他的人们还能把他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有一个50多岁年纪 , 穿着一身半新半旧的长衫 , 头戴一顶小毡帽 , 手拎一个里面放着老花镜等物的布口袋 , 脚穿布鞋 , 面容清瘦 , 从平房这头走到那头 , 频频地与人谈话或打着招呼 , 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人 , 这就是同志们亲热地称呼为熊老板的熊瑾玎同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