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卖场重获新生启示录( 四 )


在场景融合层面 , 作为苏宁全场景零售重要一环 , 家乐福不仅与周边苏宁易购云店、苏宁广场、苏宁小店、红孩子母婴店构成离消费者最近的场景 , 同时还与3公里内的苏宁其他业态打通连接 , 使苏宁的“1小时场景生活圈”更完整 。
而在供应链融合层面 , 今年5月 , 家乐福供应链全面接入苏宁小店 , 通过店仓一体化建设完成家乐福与苏宁小店的打通 , 这使得苏宁小店一下子增加了3万多个商品 。 而通过供应链开放 , 苏宁小店单店日销提高30%以上 , 同时 , 苏宁小店的整体毛利率实现5%-6%的提高 。
据田睿透露 , 家乐福预计会在十月底全面开放其供应链 , 面向所有的社会渠道、第三方开放 , 甚至是一些区域性的连锁超市 。 在外界看来 , 这也与苏宁易购要做“零售服务商”的定位相契合 。
此外 ,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 , 苏宁将家乐福会员并入苏宁易购会员体系 , 利用数字化渠道进行用户运营 。 对每一位家乐福会员 , 苏宁在激活、转化、复购、唤醒等每个阶段建立起数字化触点 。 据了解 , 目前苏宁易购80%随时付费会员来自于家乐福 , 这些会员的加入也大大提高了苏宁易购的日活 。
不过 , 这些并非最终的效果 。 “真正的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 ”田睿表示 , 苏宁与家乐福的融合工作大概会在2021年9月份完成 , 到时候“多场景一盘货”的融合效果会完全显现出来 。
外资大卖场重获新生启示录
文章图片
外资大卖场在中国的“重生”
外资大卖场重获新生启示录
文章图片
尽管如今家乐福改造尚未完成 , 效果也还未完全显现 , 但显然也让当下的外资大卖场看到了更多希望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欧尚、乐天玛特等外资巨头 , 及大润发、好又多等台资大卖场相继进入中国大陆争夺市场 。 在21世纪初的黄金10年中 , 主流外资企业保持每年平均15-40家的发展速度 , 为中国的零售行业带来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
外资大卖场重获新生启示录
文章图片
大型国际连锁超市企业进入中国时间及首店选址

时 ,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 外资大卖场大多都能非常轻松的打败各地零售企业 。 同时 , 外资大卖场企业也成为了中国现代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 输出了大量采购和运营人才 。
然而 , 2010年后 , 随着国内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 越来越多形态的零售场景出现 , 大卖场不再是市场上最先进的业态 , 单店的销售水平不再保持增长 , 随后关店调整现象屡见不鲜 。
外资大卖场重获新生启示录
文章图片
超市龙头企业中国区销售额(亿元)
随着业绩的进一步下降 , 外资企业萌生退意 , 纷纷开始在中国市场卖身变现 。 从最早台资的“好又多”卖给沃尔玛 , 再到乐购变成了华润 , 大润发和欧尚卖给了阿里 , 再就是去年家乐福委身苏宁 , 麦德龙被物美拿下 。 目前依然在坚持的还有沃尔玛 , 但今年9月 , 已经不时有消息传出 , 称沃尔玛已就出售大卖场中国业务部分股权事宜与一些企业洽谈 。
外资大卖场的节节败退 , 若要总结原因 , 无疑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当初因低成本红利快速崛起 , 如今也因这一优势消失而掉队 。 但归根结底 , 在行业人士看来 , 还是因为其思想上未能跟上市场的变化 。
“新零售 , 新常态”这是田睿在采访过程当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 田睿表示 , 中国市场变化太快 , 变化最快的是消费者 , 所以大卖场想要活下去 , 一定要变 , 一定要适应中国市场 , 不变就不行 。
或受到家乐福改造的启发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9月26日 , 经历2个多月的升级 , 麦德龙全国首家新概念商场在上海普陀正式开业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在麦德龙普陀商场看到 , 此前麦德龙高耸的货架在这一新商场内有所减少 , 增加了更多与消费者视线齐平的仓板陈列 。 同时 , 新概念商场更加注重生鲜和现制产品 , 增加了30%的冷冻产品区域 , 并在肉类、水产和烘焙区新增透明加工间 , 新增包括果汁吧、烤制区、甜品坊、试吃站等新功能区 , 以丰富线下服务……
据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介绍 , 未来 , 麦德龙将以麦德龙上海普陀商场为模板 , 在全国陆续布局新概念商场 , 并于2023年完成35家商场的升级计划 。
家乐福和麦德龙这两大外资大卖场领域的一线品牌 , 皆于去年与中国企业联手 , 起初也并不为人所看好 。 短短一年时间过去了 , 通过全渠道转型 , 两家传统大卖场的互联网味道已经越来越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