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教授从经济学角度揭示父母焦虑根源
孩子的教育越投入越焦虑?耶鲁教授从经济学角度揭示父母焦虑根源原创 如颖随行育儿经
"这世界就像是一个剧场 , 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 , 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 。 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 "—《我是个妈妈 , 我需要铂金包》文|如颖随行育儿经
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父母 , 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 父母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去培养孩子 , 全力以赴地督促孩子勤奋学习 。网上常常爆出各类新闻:--某家长花了二十多万元的补课费 , 只是提升了孩子几分的物理成绩!--某爷爷奶奶不惜花费上百万给孙女补课 , 只盼她可以考上清华大学!每天父母对孩子唠叨最多的就是这几句:“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 ,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 ,你进不了重点高中 ,你进不了重点大学 ,进不了985、211重点大学 ,你等于是这辈子就完了 。 ”
一位上海家长还写下《魔都鸡娃生活手册》:家里有好几套书 , 刷了好几遍题 , 每周好几个班 , 手里好几个群;她们上班准时打卡 , 政策及时去查 , 下班回家陪娃 , 群里资源共享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这样的举动 , 所以常常表现很焦虑 , 焦虑的背后就是对孩子的高要求 , 高期望 。培养出三个斯坦佛大学的陈美玲的教育理念引起无数人深思:不要让中国式焦虑 , 废掉了你的孩子 。我们这代父母在小时候都曾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 却在养育自己的子女时陷入难以自拔的攀比和焦虑 。 这是为什么呢?来自美国的两位大学教授共同写出的《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 , 道出全世界父母焦虑的根本原因 , 并且从金钱、知识和时间分析是如何影响我们育儿的 。很多时候 , 知道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 唯有如此 , 才能避免盲目地焦虑 , 更好地达成育儿目标 。
01、“虎妈”的出现到底是进步还是压抑?不同年代 , 生育孩子的目标也不一样 。 记得在60年代 , 父母只期望孩子出生能活下来就好 , 70年代父母希望孩子吃饱穿暖就好 , 到了80年代父母只需要孩子学习能过得去就好 。试想我们这代父母小的时候 , 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 , 父母也没有专门买过学区房 , 孩子学习好就继续上学 , 不爱学习就早工作 , 那个时候上大学当老师和工厂里的工人工资差不了多少 。整个社会的人都不怎么焦虑 。但是 ,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 , 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 人们慢慢感觉到 , 教育的投资回报很大 , 读一个好大学和没有上过大学的孩子所获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中国 , 其他国家也有这种现象 , 而且美国是最严重的国家 , 因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收入不平等在大量的国家开始激增 。所以 , 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 , 对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 , 也越来越焦虑 。蔡美儿 , 耶鲁法学院的华裔教授 , 2011年出版一部自传式作品《虎妈战歌》 , 引发全球热议 , 也让“虎妈”成为全世界人心中 “中国式妈妈”的代名词 。
美国两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研究“虎妈”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决定一个家庭教养方式的 , 或者在一个社会当中 , 哪种教养方式最多的 , 主要是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1、收入差距大不大 。 收入高低不平的国家 , 教育回报率越高 , 家长越要求孩子要努力 。2、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作用 。 上流社会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 而中产阶段更重视教育 , 而蓝领阶级更重视勤奋 。3、社会安全与否 。 北欧的教育为什么 这么放松 , 让人羡慕 , 因为像芬兰、瑞典这些国家的教育 足够让人安全 , 学校差异不大 , 贫富悬殊也不大 。4、父母是否与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 。 和80年代之前相比 , 现在的父母每周陪孩子的小时平均增长了4-5个小时 。所以 , 导致父母真正焦虑的原因来自社会的发展变化 , 经济的不平衡 , 拉开差距 , 最终导致人们的教养方式发生着大的改变 , 虎妈现象就是在社会大发展变化下的缩影 。
02、什么是最好的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 经济水平拉开了差距 , 全世界出现了三种常见的教养方式:第一种:专断型 。 就是父母要求孩子绝对的服从 , 并且对孩子施加严格的控制 , 如果不听话 , 常常爱对孩子进行体罚 。 就是我们祖辈常见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二种:放任型 。 父母很开明 , 让孩子自主决定 , 鼓励独立 , 相信给予孩子自由是对孩子好 。 这类家长容易忽视孩子 , 不参与孩子的成长 。第三种:权威型 。 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 , 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 , 而是通过说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达到目的 。 这类型教养对孩子有控制 , 但又不完全限制孩子 。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直升机父母”的出现 , 因为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专断型和权威型的结合体 。“直升机父母”指的是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儿童抚教养方法 , 又称为密集型教养方式 。 不仅意味着监视与保护孩子 , 还意味着插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插手孩子参加的活动 , 甚至插手孩子的交友与恋爱 。密集型的教育导致家长很累 , 孩子很累 , 那究竟对孩子有没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有 。
推荐阅读
- 萨缪尔森对折旧的重大误解
- 金仲兵:农民孙大午与杨宁教授PK蛋鸡专利权的资格
- 跳高的鱼|2020年河南高校教授教养名师名单宣布! 共47名教师入选!
- 寻美食|喜讯!徐丛剑教授团队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 娱乐大起底|潍坊高密市教科院召开全市中小学衔接教授教养研讨会议
- 中国经济周刊|成都体院教授内幕交易被罚没两千多万!官司打到了最高法
- 清华教授刘瑜: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
- 投机失败的二货丛教授还在嘴硬
- 日剧盘点|中科大教授获被誉为“院士敲门砖”的重量级大奖
- 蒋蒋爱八卦|洪真英硕博论文疑似造假,教授说几乎没见过她,剽窃率是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