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

现代人了解到范仲淹 , 大多是通过课本里的诗词及《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越明年 , 政通人和 , 百废具兴 , 乃重修岳阳楼 , 增其旧制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或异二者之为 , 何哉?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 , 退亦忧 。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
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
文章图片
那么 , 范仲淹为何能在千年后的今天仍为后人津津乐道呢?
这就要说起他的家族了 。
范仲淹所在的范氏家族 , 历经八百年风风雨雨仍长盛不衰 。 在科举盛行的旧社会 , 范氏家族总共诞生过八十位状元和四百多名进士!显然 , 这一成绩足以让许多文学世家相形见绌 。 为什么范氏家族能如此兴旺呢?范仲淹的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后人效仿的品质呢?
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
文章图片
首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积极悲观主义情怀 。
抛开主观因素来看 , 《岳阳楼记》成文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 , 就是规劝好友 。
范仲淹的铁哥们滕子京仕途不顺 , 被打发到巴陵这个在当时属“不毛之地”的荒僻角落 。 文人雅士 , 陷入这种境地时往往会有踌躇满志 , 一肚子抱负无处施展的困顿 , 蒙受巨大打击 。
作为滕子京最亲近的人之一 , 范仲淹一直想找机会和他说说心里话 。 值此之际 , 滕子京刚好寄来一封《求记书》 , 范仲淹立即想到结合这篇游记 , 巧妙地帮助好友走出困顿 。
透过对洞庭胜景一阴一晴的描写 , 范仲淹想要对滕子京表达的东西是:人生就像这人间胜景 , 有时风雨有时晴 , 人总有高低起落 , 是以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做一个超脱物外的淡泊之人 。
一般而言 , 人有两种:
一种是乐观主义者;
一种是悲观主义者 。
所谓乐观主义 , 就是在看待事物时总会观察到好的那一面 , 悲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 , 看待事物时优先思考有害的那一面 。 事物都有两面性 , 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
如果一味地追求乐观主义 , 那么就会沉沦于快乐变得盲目;一味地追求悲观主义 , 又会对前路丧失信心 , 变得伤春悲秋 。
很少有人知道 , 还有一种夹杂在二者之间的处事态度 , 是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 在遭遇某一事件时 , 优先考虑到该事件所引发的最坏结果 。 倘若 , 这个最坏结果是你能承受的 , 那么便抛弃一切顾虑 , 放手大胆地去闯 。 只要在过程中 , 付出努力 , 得到的结果总不会比预想的结局更糟糕 。
当然 , 只是谈及理论 , 未免有些苍白无力 , 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 。
演员韩雪就是一名典型的“积极悲观主义者” , 在某次担任某电视剧的制片人时 , 她想要使用当时还不盛行的“4K分辨率”来进行拍摄 。 由于当时的4K技术尚未普及 , 所以 , 拍摄所耗费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 。 一旦这部电视剧没能引起反响 , 无疑韩雪从业十余年的积蓄都要付诸东流 。 韩雪认为 , 自己能承担这一失败 , 所以 , 她便放胆去做了 。 当然 , 在今时今日的角度看来她收获了成功 , 但即便电视剧并未热播 , 她亦不会因此而困顿 。
范仲淹的处事角度何尝不是这样?
在他看来 , 国家的未来充满了艰辛和困难 , 但他却没有像那些悲观主义的文人一样沉沦 , 而是抱着这份忧虑 , 做好力所能及的本职工作 。
积极悲观主义 , 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 , 改写一地鸡毛的未来 。
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
文章图片
其次、则是范氏家风带给后世的思考 。
范仲淹绝非官二代、富二代 , 两岁的时候便死了父亲 。 为了带着孩子活下去 , 其母谢氏只能改嫁到朱家 。 谢氏与孟母差不多 , 一生勤勤恳恳 , 致力于将孩子教育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男子汉 。 范仲淹的继父为人正直 , 为官清廉 , 是范仲淹一生的榜样 。
在父母的影响下 , 范仲淹成长为正直且有思想的大好男儿 。 虽说范仲淹常年外出做官 , 工作上比较繁忙 , 但他仍会抽出时间给子女写信 , 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经验 , 做人的道理、不足都会写在这些书信中 , 为子孙起到示范作用 。
在教育子女方面 , 范仲淹严守一大原则 , “以身作则” 。 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 , 他绝不会强加于后人身上 。 这份品质 , 自然离不开继父朱文翰的影响 。 范仲淹认为 , 只有自己行的端走的正 , 才能在子女的心中树立榜样 。
最难能可贵的是 , 范仲淹虽生于理学盛行的年代 , 但他却懂得因材施教 。 在当时 , 大多数显贵父亲都会独断专行地为子女决定人生轨迹 , 为他们规划人生 。 范仲淹则不然 , 他虽对四个儿子寄予厚望 , 但他的教育却贴合每个儿子的性格特点 , 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事业 。
景祐二年 , 范仲淹调任开封 , 担任知府 。 当时 , 他派儿子范纯仁送五百斛小麦往苏州 。 在运输小麦的过程中 , 善良的范纯仁遭遇了落难的海州通判石曼卿 , 于是 , 便将所有小麦作为资助 , 馈赠给友人 。
回到家中后 , 范纯仁将情况汇报给父亲 , 范仲淹却说为何没有将运输小麦的船一并送出去 , 与人方便 。 当范仲淹听到儿子已将小麦连同船一并送出后 , 夸赞儿子做的不错 , 并告诉他扶危济困的道理 。
家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高晓松母亲张克群的教子之道 , 就与范仲淹有异曲同工之妙 。
高晓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 , 小时候他的家中有许多藏书 , 不光是房间里 , 哪怕是走廊上也堆积着书 。 当时还没有搜索引擎 , 所以 , 高家的书目就是一张张地小卡片 。 年轻的高晓松 , 经常随手拾起一张卡片 , 从上面选一本感兴趣的书 , 一读就是一整天 。 因为家中书香气十足 , 所以 , 高晓松便潜移默化地爱上了读书 。
张克群本人表示 , 其他家庭的父母也喜欢让孩子读书 , 但他们平时非但不读书 , 还会在家中打麻将 。 在这种环境下 , 想要指望孩子爱上读书 , 显然是不可能的 。 所以 , 高晓松父母的娱乐活动是读书或听音乐 , 高晓松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喜欢读书听音乐的习惯 。
前文中我们提到 , 范氏自范仲淹之后 , 人才辈出 , 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风 。 人就像花朵 , 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何其重要!环境是一个人生活空间的保证 , 又是提供发展方向的平台 。 家庭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呢?想要了解一个人 , 只需看他的家庭情况即可管中窥豹 。
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
文章图片
最后、办事而兼传教之人 。
主席在提到我国历史时 , 说他最崇拜的古人只有两个 , 其中之一便是范仲淹 。 “办事而兼传教之人” , 正是主席对范仲淹的评价 。 范仲淹的实绩有太多 , 出于篇幅有限不便赘述 。
那么 , 范仲淹“传教之人”的身份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能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带动他人 , 这才是最优秀的人 。 可以说 , 范仲淹为人处事的准则影响了北宋的士大夫 , 甚至一度改变了北宋官场的风气 。 中国封建王朝“重武轻文”的开端 , 大抵要从北宋说起 。 抛开武人对皇权造成的隐患不谈 , 武人的存在亦会给国家安全造成隐患 。
唐朝中后期武人当道 , 这些缺乏文化教养的武官目无法度 , 势力膨胀 , 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 赵匡胤曾说过:“五代方镇残虐 , 民受其祸 , 朕今选儒臣干事百余 , 分知大藩 , 纵皆贪浊 , 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 ”因此 , 宋朝的赵皇帝们对文人寄予厚望 , 为文官提供了古往今来最好的生存环境 。
那么 , 范仲淹为大宋官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这仍要从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起 。 实际上 , 这一名句并非范仲淹的发明 , 而是欧阳修的人生信条 。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 范仲淹与欧阳修是知交好友 , 在政治之路上二人无数次地荣辱与共 。 欧阳修听说范仲淹被调派到苏州 , 是以给好友写了封信:“每顾事是非 , 不顾自身安危 , 则虽有东南之乐 , 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 。 ”这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观念的原始出处 。
欧阳修的人生 , 将这一信条贯彻始终 。 然而 , 范仲淹不但能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条 , 还能将这一信条传给自己的子孙及后世的士大夫 。 显然 , 单凭一个人的力量 , 改变社会现状弥足艰难 。 但是 , 若能调动一群人的力量 , 这件事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
范仲淹之情操 , 就像他在景祐元年范氏先祖祠堂所写的那首《君子树》一样:
“二松何年植 , 清风未尝息 。 天矫向庭户 , 双龙思霹雳 。 岂无桃李姿 , 贱彼非正色 。 岂无兰菊芳 , 贵此有清德 。 万木怨摇落 , 独如春山碧 。 乃知天地威 , 亦向岁寒惜 。 有声苦江河 , 有心若金璧 。 雅为君子材 , 对之每前席 。 或当应自然 , 化为补天石 。 ”
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
文章图片
以身作则的范仲淹 , 以自身为榜样成了大宋乃至后世士大夫的“传教之人” 。 他的处世信条 , 不但在当时为人学习 , 更适合今时今日的我们效仿 。
参考资料:
【这个家族很厉害,历经了八百年风雨仍长盛不衰,状元进士更是无数】【《宋史》、《岳阳楼记》、《宋明臣言行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