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乡村振兴,如何激活内生动力? | 一线视角

:原题为_人民日报评论|乡村振兴,如何激活内生动力? | 一线视角。
【人民日报评论|乡村振兴,如何激活内生动力? | 一线视角】走进浙江省宁波市葛家村 , 犹如走进一个艺术创意空间 。 在这里 , 一家仙人掌酒吧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年轻人 , 一间手艺馆让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学习竹编等传统技艺 。 村子之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 , 要归功于全村村民 , 他们是自己村落的设计者 , 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
葛家村的发展变化 , 在开始阶段离不开外界的帮助 。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和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艺术家驻村”试验 , 尝试解决乡村的环境整治、振兴发展等问题 ,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 在他们的帮助下 , 村里一点一滴发生了可喜变化 , 村民看在眼里 , 也落到了行动上 。 他们积极发挥创意、改造村庄 。 在丛志强看来 , 自己做得并不多 , “只是为村民赋能 , 激发出他们本身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
人民日报评论|乡村振兴,如何激活内生动力? | 一线视角
文章图片
葛家村民居一景 。 李典 摄
艺术的火花点燃了葛家村的发展热情 , 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体现了大家对亲身参与村子发展的积极反馈 。 这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为乡村赋能 , 怎样更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展热情?
为乡村赋能 , 前提是唤起村民的主体意识 。 以前往往是“干部干、村民看” , 现在是村民主动参与村子建设 。 外部帮扶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 , 艺术下乡、艺术家驻村不是仅图一时热闹 , 而是以艺术的方式给群众带去启发 , 让他们懂得如何认知美、欣赏美 , 进而追求美、创造美 , 带动乡村发展势头 。 如今 , 艺术的种子不断孕育生长 , “艺术化”的葛家村发展脚步日益稳健 。
为乡村赋能 , 关键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 让村民在感受变化中鼓足干劲 。 不久前 , 笔者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黄源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书记刘永驻村后 , 鼓励村民用土法酿造水酒 , 但应者寥寥 。 于是他自费购买村民的3500多斤土酒 , 在一次全省举办的旅游活动中当起了“店小二” , 短短一天时间便销售一空 。 他趁热打铁 , 发展了几个酿酒大户作示范 , 带动作用明显 。 如今 , 黄源土酒已经打响了品牌 , 成为村子致富的“金钥匙” 。 可见 , 努力改变村民观念、增强群众能力 , 在发展过程中激励他们主动作为 , 在乡村振兴中找准自我定位、放大自身价值 , 才能让致富的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
为乡村赋能 , 也要注重在精神文化层面加以推动 , 让乡村振兴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借鉴和共享 。 在葛家村时 , 笔者赶上了一场送行会 , 13位村民受邀去贵州的定点帮扶村交流 , 各自带上了自己满意的创意产品 。 把葛家村的经验送出去 , 再把刺绣、木工、酿酒等手艺带回来 , 定点帮扶让双方都有收获 。 这也说明 , 有了文化引领 , 结合本地实际 , 无论在沿海地区还是偏远山村 , 都能产生发展新思路 , 趟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
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 , 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 尊重农民意愿 , 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 葛家村和黄源村的实践给人以启示 。 相信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 , 一定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发展实践 , 呈现出多样多彩的美丽乡村范本 , 让广大乡亲们对过上幸福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干劲 , 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
(作者为本报江西分社采访人员 , 原标题《激活内生动力为乡村赋能》)
【未经授权 , 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