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云网|数据「战争」的背后:价值、隐私与边界( 二 )


陈龙教授认为 , 「信息从来都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 , 让信息流动起来具有核心价值 。 」
那么 , 如何理解信息的流动?以及背后数据的价值?
在陈龙教授看来 , 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信息成本变得极低 , 极低就带来了三个数字化:连接、决策和信任的数字化 。 本质上是数据在背后流动 , 这三个东西也是人类协同的基础 。
谈及连接的价值 , 最典型的就是电商 。
过去 , 线下一家小店只能服务10平方公里之内的用户 , 但是现在通过电商平台 , 买家和卖家相隔千里也能完成交易 。 这背后就是买卖双方数据匹配的结果 , 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 大家可以轻易地知道对方的存在、产品的好坏 。
那如果没有数据做连接会发生什么?
陈龙教授分享了在淘宝平台上做的一个小实验 , 当用户关掉了自己的「推荐功能」后会发现 , 尽管淘宝平台上有海量的商品 , 但却更难买到心仪的东西 。 因为没有了个人偏好做依据 , 系统推荐会自动向头部商品倾斜 。
当用户发现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点击率和使用率就会大幅下降 。 不使用个性化推荐时 , 用户平均点击率显著下降77% , 首页推荐用户平均浏览商品数量显著下降33% 。
借助个人消费偏好的信息 , 不仅降低了搜索成本 , 也提升了平台的匹配效率 。 陈龙教授认为 , 这就充分体现了哈耶克对于信息价值的理解 , 也是信息交换和流动的意义 。
而关于决策数字化 , 最常见的案例就是金融里的KYC(Knowyourcustomer , 即了解你的客户) 。 这不仅是当下金融监管对于相关企业展业的基本要求 , 更是数字金融时代最核心的能力建设 。
以网商银行的「310」贷款模式为例: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 , 便是充分发挥了线上数据决策的优势 , 大大地降低了小微金融的服务成本、风控成本 。
2
数据的尺度
尽管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给了大众、企业、社会以极大的价值 , 但与此同时 , 人们也陷入了对于「数据」力量的担忧、质疑 , 甚至是恐惧 。 有一种说法是 ,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伤害用户隐私为代价的 。
那么 , 站在认知的十字路口 ,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数据」 , 以及它所伴生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今年9月 , 由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组委会和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共同发起的「App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 , 近九成(88.5%)受访者对于App申请手机权限会进行理性分析 , 谨慎授予权限 。
其中 , 近半数(49.7%)受访者通常都会仔细阅读首次打开或更新App时弹出的隐私政策 , 29.9%的受访者有时会大致浏览 。
罗汉堂在2020年7月进行的一次隐私调研也佐证了这一结果 , 超过99%的用户表示关心隐私问题 。 但从结果来看 , 大家对于数据和隐私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 , 并没有完全倒向一边 。
敏感信息的授权率会随着用户年龄变化呈现「微笑曲线」趋势:年轻时高 , 随年龄增加降低 , 在50-60岁左右达到最低 , 随后增加 。 敏感信息的授权率随用户的数字经验(使用某APP时间长度)增加 。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到 , 总体来说 , 大部分用户并非盲目地用隐私换服务 , 他们一方面对于隐私安全有着高度的敏锐 , 另一方面也愿意分享 , 愿意拥抱数字技术 。
对比基于全球消费者调查的隐私态度分析 , 就全球平均数据而言 , 只有23%的用户表示不愿用任何好处换隐私 。 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仍会在数据流动 , 以及隐私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 并没有让「隐私压倒一切」 。
在陈龙教授看来 , 推动数据的价值和保护客户的隐私之间并不冲突 。 现在已有很多技术、机制可以让企业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 促进数据的流动 , 实现数据的价值 。
例如 ,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采用PrivacyEngineering的理念 , 即基于「原则」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的结合来实现「懂你 , 却不知道你是谁」——最小化的数据采集、限制不必要的流动、数据加密或脱敏处理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