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党争的惨烈: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二 )

北宋党争的惨烈: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有一个常见的误会是 , 宋代文人地位高 , 所以不会挨整 , 也没有文字狱 。 其实正因为地位高 , 所以被盯得严 , 挨整的机会也就多 。 而且文化人整文化人 , 往文字狱的路数上跑偏 , 也是自然的套路 。立刻有人指出 , 仁宗皇帝的德行 , 是更胜过汉文帝的;神宗皇帝的事业 , 更是汉宣帝所比不了的 。 ——要知道 , 宋代的士大夫满脑子尧舜三代 , 瞧不起汉唐是基本态度 。 正如后来哲宗皇帝听人把自己尊敬的父亲比作汉武帝而觉得受到巨大的侮辱 , 这个今天的秦皇汉武粉大概很难理解 , 但却是那个时代氛围里的自然反应 。所以 , 身为后世的臣子 , 只要歌功颂德就可以了 , 把先帝的事业拿出来叽叽歪歪 , 根本就是不忠 。由这件事也可以看出 。 后来科举考试的命题 , 为什么越来越空洞抽象只许代圣人立言不许表达自己的观点?做有态度的命题人 , 风险实在太高了 。 当然 , 学生答题中展现立场 , 那更是把自己的人生压了进去 。 所以 , 考卷上不要谈实际问题 , 代表着考官考生的共同利益 , 是历史的前进方向 。好在 , 苏轼这道策题 , 是事先给皇帝审核过的 。 攻击者不能无限上纲上线 , 问题是 , 这时有苏轼的同乡出来为苏轼辩护.认为攻击者公报私仇有结为朋党的嫌疑 。 而他的出场 , 本身似乎就意味着他和苏轼在一起就是朋党 。 所以彼此攻讦这件事 , 也就只好继续 , 这一点和现在的网上拍砖并无大的区别 。 争辩可以因为任何原因开始 , 但却不可能靠争辩本身结束 。小皇帝心里的狂风骤雨在南宋的正人君子心目当中 , “元祐更化”简直是一段梦幻般美好的岁月 。 而现实 , 当然要残酷得多 。 有两个很致命的问题 , 当时根本无法解决 。一是现实问题 。 废除王安石的新法 。 当然也就要重新面对变法之前的种种问题 , 然而却没有人可以拿得出像样的应对方案 。 没有了宋神宗、王安石时代的那些“刻剥之政”聚敛来的财富支撑 , 国家财政怎样维持 , 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比如对西夏的国防开支 , 熙州、兰州、米脂寨、安疆寨一线 , 每年就高达360万贯以上.这笔资金就来自青苗钱、助役钱、宽剩钱等新法带来的收益 。 新法既废 , 钱也就没了着落 。 元祐年间的宋夏和议 , 把米脂等四寨放弃给西夏 , 并未战败而如此割地 , 看似无法理解 。 实则是这几个堡寨本地没有税收 , 要维持控制就需要朝廷源源不断地输送 , 这个包袱朝廷不愿意背了而已 。北宋党争的惨烈: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二是情绪问题 。 更化的核心人物是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 。 当初废除新法 , 司马光就宣称这是以母改子 。 不是以子改父 , 这个策略为废新法找了个比较好听的名头 , 但小皇帝却被摆放在了相当尴尬的位置 。 元祐大臣们团结在太皇太后周围 , 对小皇帝也很不恭敬 。 奏事都是奔着高太后去的 , 皇帝开口 , 有时甚至无人接话会冷场.所以后来皇帝干脆就不说话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场面 。 高太后问:“这件事皇帝你怎么看?”哲宗答:“娘娘已处分 , 俾臣道何语?”小皇帝“恭默不言者九年” , 心里藏着多少狂风骤雨 , 不说也感受得到 。 他留着一张旧桌子不肯换新的 , 人问 , 就说“是爹爹用的” , 一旦皇帝亲政 , 风要往哪边吹 , 也一样可以预测 。君子们恐惧的事情很快发生.元祐八年九月 , 高太后去世 。 皇帝改元绍圣 , 绍是接续的意思 , 圣呢?显然不会指被旧党誉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 , 无疑指的就是神宗时代的新法 。一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章惇回来了 。“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这个人 , 英俊 , 强毅 , 才华过人 , 博闻强识 , 胆大妄为 。 他本来和苏轼兄弟 , 程颐兄弟 , 曾巩、曾布兄弟等人一样 , 也就是嘉佑二年进士.但因为他的侄子章衡是那年的状元 。 他以位于侄子之后为耻 , 嘉祐四年竟然又考了一次 , 到底高中甲榜 。一个著名的带有预言意味的故事是:章惇与苏轼出游南山仙游潭 , 章惇请苏轼过独木桥在万仞绝壁上题字 。 苏轼不敢 , 章惇便“平步过之 , 垂索挽树 , 摄衣而下” , 提笔写了“苏轼、章惇来” 。章惇回来后神色不动 , 苏轼拍着他的背说:“将来你一定能够杀人 。 ”理由是能拿自己的性命做无谓冒险的人 , 一定也不会顾惜别人的生命 。章惇存元佑元年罢政出朝 , 此时又入朝拜相 。 之后的所作所为 , 似乎印证了苏轼的预言 。《宋史》中 , 章惇被列入《奸臣传》 , 不少其他史料 , 把章惇的行径 , 也描述得颇为不堪 。 许多史料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章惇主导着对已故高太后的攻击 。 最敏感的话题是 , 指责高太后曾经计划“立子不立孙” , 即在神宗故去时.选择神宗的某个弟弟作为继承人 。这项罪名如果坐实 , 就彻底站存了当今皇帝的对立面.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 不彻底批倒批臭不能罢休 。 但这时的人们(包括许多卑微的宦官和后来的大奸臣蔡京)大多守住了道德底线 , 力证高太后的清白 。 章惇和他的同伙不顾一切拟好了追废高太后的诏书 , 幸好 , 哲宗皇帝守住了底线 , 最后怒斥章惇说:“你这么做 , 我如何有脸跨入英宗(高太后是英宗的皇后)的祖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