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一所部队医院卫勤保障实践样本( 二 )


在基层部队巡诊时 , 马建国碰到不少自己的同学 。同学跟他抱怨 , 在基层部队待了这么多年 , 除了肩上的“豆豆”多了几颗之外 , 看病治病的水平反而感觉在下降 。
医疗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 , 只有在看病治病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 。在以年轻官兵为主体的基层部队 , 病例单一且没有太多的病人 , 也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等条件 , 很难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 也就无法谈及医疗水平的提升了 。
曾几何时 , 基层军医常常被视为基层“闲人” , 日常工作也就是发发药、导导医、打打杂 。一方面“没人看病”造成了他们本领恐慌;另一方面 , 基层官兵对他们的医术也很难建立起应有的信任 。
在这种状况下 , 基层军医常常是既治不了别人的病 , 最后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一些基层军医的结局常常是:不是干几年转业 , 就是改行干别的工作 。当然 , 也有少数比较幸运的 , 要么调入中心医院 , 要么考研去继续深造 。
部队的卫勤保障工作 , 什么时候也不能缺了军医 。不管是基层部队 , 还是机关的业务主管部门 , 一直在寻求“突出重围” 。
契机 , 出现在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之后 。
平台与战位
光想都是问题 , 真正干起来了 , 很多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
探索一种新的卫勤力量生成模式 , “统管共用、派出保障”的提出 , 旨在提高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同时 , 稳定部队卫生人才队伍 。
“统管共用”就是由中心医院负责片区部队所有医疗人员的日常业务培训和管理 , 编制隶属不变 , 战时归建原单位;“派出保障”就是由中心医院负责组织专业的医疗人员 , 派驻到片区部队实施卫勤保障工作 。
从去年7月份开始 , “统管共用、派出保障”工作在医院铺展开来 。院长李民一个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光想都是问题 , 真正干起来了 , 很多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 。”
经过一年多实践 , 虽然他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 但一些好的苗头逐渐显现 。基层部队的卫生机构与中心医院形成了良性互动 , 中心医院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 , 有效地促进了一线部队医务人员救治能力的提高 , 解决了目前部队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 基层军医有机会参加“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这项工作之后 , 有效缓解了他们长期在基层工作医疗水平退化、本领恐慌的问题 。
潘腾是来自西沙某海岛卫生所的一名军医 。在海岛一年多的时间 , 干的与医疗工作最贴近的一件“大事” , 就是遇到一个腹痛得厉害的渔民前来就诊 。他怀疑病人是尿结石 , 但碍于医疗设备短缺 , 无法确诊 , 最后只能保守治疗 , 给病人打了一针“解痉药” 。潘腾自认为 , 这是一个做得并不完美的病例 。
在大多数时间 , 潘腾干的是与医疗工作无关的事情 。时间长了 , 他特别担心自己在大学学的医疗卫生知识被荒废掉 。所以 , 听说第二医院实施“统管共用、派出保障”的工作计划 , 他强烈要求加入到这个新型的训练管理模式中来 。
来到医院后 , 潘腾见的病人多了 , 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 。特别是经过几个月跟班学习后 , 他能独立做一些外科小手术了 。潘腾说 , 回到海岛后 , 如果再遇到危急病人 , 他不仅敢诊断 , 而且有信心立足岛上的现有条件 , 做一些小手术 。
某综合保障基地军医王博 , 是“统管共用、派出保障”计划实施后 , 第一批学成回到部队的军医 。
在基层部队十几年 , 王博根本跟不上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刚到中心医院学习时 , 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 , 各种在书上才能看到的微创手术 , 既让他目不暇接 , 也让他大开眼界 。
王博感慨地说 , 如果这次不去中心医院接受培训 , 自己用不了两年就会被淘汰 。这次从医院回到部队后 , 王博收获满满——以前看病是不会诊断也不敢诊断 , 现在底气硬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