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五 )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1988年2月27日 , 阿塞拜疆萨姆盖特暴发了针对当地亚美尼亚群体的暴力事件 。1991年12月10日 , 在苏联濒临解体的前夕 , 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族人举行公投 , 要求纳卡地区独立建国 。 1989年纳卡地区人口调查显示 , 当时该地区人口76%为亚美尼亚族人 , 阿塞拜疆族人仅占23% , 公投对阿塞拜疆族人有着巨大的先天劣势 。 这次公投因违背了阿塞拜疆宪法 , 并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 , 但此举足以令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 双方进而在纳卡地区爆发了全面战争 。随着苏联的解体 ,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相继脱离苏联获得独立 , 双方针对纳卡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 因为阿塞拜疆的多数人口信仰伊斯兰教 , 大量的中东穆斯林武装人员参与其中 , 充实阿塞拜疆方面的战斗力 。 而苏联解体导致的权力真空让亚、阿双方都获得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军事装备 , 这无疑加剧了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 。左右为难的俄罗斯在纳卡冲突的初期 , 本身地处内陆的亚美尼亚并不占据优势 。 阿塞拜疆在与亚美尼亚进行军事战争的同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 , 封锁了亚美尼亚东部的出海通道 。 亚美尼亚西侧的土耳其也由于历史和宗教原因支持阿塞拜疆在纳卡问题上的主张 , 堵死了另一侧的出海口 。 苏联解体后 , 留给亚美尼亚的选择只有依附于俄罗斯 。 1991年12月29日 , 俄罗斯与亚美尼亚签署《友好合作与相互安全条约》 。 虽然该条约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 但是其中规定了双方应建立在彼此安全利益受到外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互助的机制 , 帮助两国明确了日后的关系走向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1994年 , 在俄罗斯的调解下 ,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签订了《比什凯克协定》 , 实现停火 。在苏联解体后 , 高加索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俄罗斯的影响日益增大 。 由于高加索三国中 , 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表现出对俄罗斯的排斥和疏远 , 亚美尼亚成为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重要支撑 。 1992年 , 当土耳其威胁要加入阿塞拜疆一方对抗亚美尼亚时 , 俄罗斯发表声明表示 , 如果土耳其干涉纳卡冲突将有可能招致俄罗斯对其使用核武器 。 尽管没有直接介入纳卡地区冲突 , 但俄罗斯在斡旋中实际上仍然采取了对亚美尼亚偏袒的举措 , 并促成了1994年5月的停火 。 当时 , 亚美尼亚不仅完全控制了纳卡地区 , 而且夺取了纳卡地区周边原本属于阿塞拜疆的7个地区 , 这进一步加深了亚、阿两国间的矛盾 。在1994年签署停火协议后 ,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仍然不时爆发武装冲突 。 由于阿塞拜疆在此前与亚美尼亚的战争中失利 , 面对亚美尼亚背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俄罗斯 , 阿塞拜疆逐渐转换策略 , 倾向通过外交、经济等手段解决纳卡问题 。 时任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封锁亚美尼亚边境的同时 , 转而亲近俄罗斯 , 并不断向西方靠拢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2005年 , 阿塞拜疆绕过俄罗斯 , 建设了连通土耳其东地中海沿岸城市杰伊汉的原油管线 , 即BTC管线 。2003年小阿利耶夫继任总统后 , 继续延续其父的安全战略 。 同时 , 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也成为阿塞拜疆一张不可或缺的底牌 。 因为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 , 阿塞拜疆自身在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同时 , 还掌控着中亚油气资源西输通道的重要战略位置 , 这成为阿塞拜疆与俄罗斯谈判的重要筹码 。不仅如此 , 在9·11事件发生后 , 阿塞拜疆迅速表示支持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 , 向美国开放领空 , 并允许美军飞机在巴库机场加油 。 此后 , 在伊拉克战争中 , 阿塞拜疆也选择站在英美一方 , 除开放领空 , 其位于巴库附近的机场也被作为联军物资运输的中转站 。 2003年 , 阿塞拜疆被列入驻欧美军指挥部负责区 , 并且美国从当年开始在阿塞拜疆进行双边联合军事演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