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四 )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阿塞拜疆政府官方网站上存留的亚美尼亚人屠杀阿塞拜疆人的相关照片 。历史往往存在惊人的相似 , 亚美尼亚境内的阿塞拜疆族人聚居区纳希切万就印证了这一点 。 在阿塞拜疆人的历史中 , 也有着与亚美尼亚人相似的惨痛经历 。 根据阿塞拜疆方面的官方记述 , 仅1905年至1906年 , 就有超过20万阿塞拜疆人遭到种族屠杀 , 其中不乏老人与孩童 , 遭到破坏的阿塞拜疆族居民点多达200余个 , 而加害者正是亚美尼亚人 。 20世纪初 , 深受奥斯曼土耳其迫害的亚美尼亚催生了民族主义政党——达什纳克楚琼党 。 该党为实施党纲提出的所谓“大亚美尼亚”构想 , 开始展开进一步活动 。 为了把阿塞拜疆人从这片土地上驱逐出去 , 亚美尼亚人开始对其实施种族清洗和大屠杀政策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阿里·哈桑诺夫在阿塞拜疆新闻社官网上 , 就亚美尼亚发动针对阿塞拜疆族人的大屠杀发表文章 , 并被翻译为中文 。据当时亲历屠杀现场的英国采访人员彼得·霍普柯克记录 , “亚美尼亚人在逃脱了旧时敌人的迫害后 , 开始对新仇敌展开报复 。 ”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社会政治问题助理阿里·哈桑诺夫的研究报告显示 , 从1918年3月31日到4月初 , 屠杀规模越来越大 。 仅仅因为自己的民族属性 ,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 , 亚美尼亚人在巴库残杀了12000名阿塞拜疆平民 。 他们或被活活烧死、或被以极端残忍的方式杀害 。 尽管各方统计数据显示 , 遭受种族屠杀的亚美尼亚人总数远远高于阿塞拜疆人 , 但双方大量死难者均遭受了非人的虐待 , 大量平民在屠杀中身亡 , 大量难民流离失所 。一战战败后 , 奥斯曼土耳将纳希切万与纳卡地区等一并转交给了英国 。 当时英方派遣的高加索地区专员奥利弗·瓦尔德普提出了一套划分领土的解决方案 , 计划将赞古耶祖尔和卡拉巴赫划给阿塞拜疆 , 将纳希切万划给亚美尼亚 。 这样的领土划分方式立刻遭到了双方的强烈不满 , 领土纠纷与民族矛盾让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爆发了激烈冲突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对亚美尼亚人而言 , 阿拉拉特山一直是其精神象征 。 1921年 , 苏联与土耳其签订《卡尔斯条约》(Treaty of Kars) , 将阿拉拉特山划给了土耳其 。双方的冲突一直持续到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加入苏联前夕 , 直至1921年 , 通过苏联政府的调停 ,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签署了《卡尔斯条约》 , 卡拉巴赫和赞古耶祖尔等地区的领土纠纷暂时得到了解决 。 根据条约规定 , 作为亚美尼亚主要象征的阿拉拉特山不包括在其领土内 , 卡拉巴赫地区被划入阿塞拜疆 , 此前有争议的纳希切万地区也被划给阿塞拜疆 。 尽管亚美尼亚方面对此十分不满 , 但由于同处于苏联内部 ,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纠纷暂时告一段落 。 为缓解亚美尼亚的不满 , 1923年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升级为阿塞拜疆境内的自治州 。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 阿塞拜疆人与亚美尼亚人得以相对和平地共处 , 直至1988年 。愈演愈烈的纳卡危机此前独立的纳希切万 , 受苏联时期多届自治政府与阿塞拜疆人口迁移政策的影响 , 亚美尼亚族人的人口比例从1926年的15%下降至1979年的1.4% , 而阿塞拜疆族人口的出生率还在不断提高 , 纳希切万呈现出“去亚美尼亚化”的趋势 。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1988年2月13日 , 卡拉巴赫首都斯潘捷纳克特举行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 , 当地亚美尼亚人反对阿塞拜疆对卡拉巴赫地区进行“去亚美尼亚化” 。1985年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的激进式经济改革引发了整个苏联的社会动荡 , 苏联对纳卡地区的控制相对减弱 。 亚美尼亚族人试图将纳卡地区重新划归亚美尼亚的呼声愈来愈高 。 1988年 , 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开始进行示威游行 , 反对阿塞拜疆的“去亚美尼亚化” , 并主张将纳卡地区移交给亚美尼亚 。 当时的纳卡地区人民代表大会以110票对17票的高票通过了该决议 。然而试图回归亚美尼亚的主张立刻遭到了阿塞拜疆的强烈反对 。 1988年2月22日 ,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直接对抗 , 大量阿塞拜疆族人进入到亚美尼亚族聚居的小镇阿斯凯兰并对该镇进行暴力破坏 , 以示对该主张的不满 。 这次冲突导致两名阿塞拜疆族人死亡 , 多名亚美尼亚族人受伤 。 此后 , 双方的暴力冲突更加频繁 , 此前生活在两国的少数族群开始各自离开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