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学|绝不能让人才静态而舒适,人是活的资本


尹同学|绝不能让人才静态而舒适,人是活的资本
文章图片
企业的生命是由人才决定的 。 要吸引人才 , 企业就必须让人才看到企业的未来;要留住人才 , 就必须让人才有发展的机会 。 华为重视人才的选拔 , 更关注人才的发展和经营 。
2010年 , 任正非在华为新年晚会上的致辞中提道 , “宰相必取于州郡 , 猛将必发于卒伍” 。 华为的人才发展机制 , 本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选拔和淘汰机制 。 选拔干部不能像诸葛亮选马谡那样 , 选出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 。 一个人要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企业的通用能力、所在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角色的作业能力 , 这几个能力叠加起来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 而没有实践 , 是不可能获得这些能力的 。
1.干部“取于州郡”
在华为有这样一种实际情况 , 机关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要比一线干部强 , 原因是机关干部天天看到的信息不一样 , 他们既能看到不同区域 , 又能看到高层运作 。 但由于不了解前线 , 机关干部对前线提出的一些诉求很难感同身受 , 容易导致管理过度和瞎指挥现象 , 结果就是管控有余而服务不足 。
华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机关干部必须“取于州郡” 。 “取于州郡”的干部未必都能够适应机关的工作 , 毕竟“诸侯好当 , 京官难做” , 但没关系 , 实在当不了“京官”的 , 再去当“诸侯”也无妨 , 总有能当好“京官”的 。 坚持这样的导向 , 一些聪明的京官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 开始自觉到州郡去接受历练 ,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人才流动的正循环 。
长此以往 , 企业就用不着“取于州郡”了 , 有实战经验的干部也不再是组织中的稀缺人才 。 他们不断从前线涌现出来 , 使人才队伍从“取于州郡”的困局转变成为“起于州郡”的良好局面 。 所以人才要发展 , 通过实践不断循环很关键 , 不要一想到人才发展就是纵向发展 , 横向流动同样是一种满足员工发展诉求的重要方式 。
一提到人才发展 , 很多人就自然联想到集训 , 但集训是训不出人才的 。 人的成长需要实践环境 , 在实践环境中自我发展 。 人才通关模式既是人才选拔的环境 , 也是人才发展的环境 。
应届毕业生一到华为 , 都要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分营训练 , 到实践环境中去训练 , 训练分三个方向:
“一营”中接受训练的是全体新员工 , 他们要到客户现场去安装设备 。 因为在未来 , 不论这些员工是从事研发工作还是从事市场岗位 , 首先都要知道产品在客户那里是怎么工作的 。 这个过程大概要6个月 。
【尹同学|绝不能让人才静态而舒适,人是活的资本】“二营”中接受训练的是市场人员 。 市场人员有两个实践环境 , 一个是客户接待 , 一个是展厅讲解 。 每个环节都要几周的训练时间 。
“三营”中接受训练的是研发人员 。 研发人员的实践环境就是具体的研发任务 。 很多在课堂上要讲解半天的内容 , 到了现场 , 其实没那么难掌握 。
通过这样的实践培训 , 这些新加入华为的员工才能真正体会到华为的工作流程 ,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选拔出适合不同岗位的人才 。
2.人才发展在创造业绩增量中完成
华为通过新员工业务实践 , 把秀才训练成士兵;通过项目实践 , 把士兵训练成士官;通过轮岗实践 , 把士官训练成尉官和校官;通过战役实践 , 把尉官和校官训练成将官 。
我们再用一个例子 , 完整地解构一下实践与人才发展的关系 。 某家连锁经营企业 , 每年约扩张100多家门店 , 至少需要发展100多名门店经理 。 企业沿用的做法是:分批次从现有门店抽调业务骨干 , 组成集训班 , 经过几周集训后 , 再陆续将这些业务骨干分配到新的门店 。
这应该是很多企业的惯用做法 。 暂且不说这种集训模式是否有效 , 单算经济账 , 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推高了企业成本 。 一方面 , 脱产学习并不直接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 反而消耗了企业价值;另一方面 , 门店扩张具有随机性 , 很难实时与集训计划相适配 , 这就会导致集训结束后 , 很多人需等待较长时间才有机会上岗 , 这些时间本来是可以用于创造价值的 , 现在反而成了企业的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