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

_原题为:邱振中:“失传”的经典及其他
问:“唐法”这一概念提出很多年了 , 一直以来有许多人从理论和实践等不同角度进行回应和研究 , 您如何看待这一提法?
答:“唐法” , 提出这个概念 , 很可能是受到“唐人尚法”说法的影响 。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 , 说得很聪明 , 也有一定的道理 , 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禁锢 , 限制了人们对不同时代书法特征的深入认识 。
对一个时代的认识 , 用“尚法”、“尚韵”这样的词来概括 , 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忘记了它的多面性 。
你说有哪个时代不尚“法”的?各个时代理解的“法”不同而已 。
作为一位书写者 , 对法度、技法没有相当的把握 , 是不可能走到前列的 , 也不可能创作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 一件作品的韵致、法度——今天我们还可以说它的含蕴、意义等等 , 都是一个整体 , 不可分割 。
从技法的角度来说 , 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 。 比如说唐代早期的欧阳询、虞世南 , 他们接受的实际是来自南朝和隋的影响 , 他们进入唐代的时候年纪都很大了——虽然他们在晚年写出了杰出的作品 , 风格也有所变化 , 但是他们所有的训练和他们对书法的认识、感觉的形成 , 都在唐以前 。
我们用唐、宋、元、明来划分书法史上的时代 , 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 书法史极少数的时候有清晰的界限 , 大部分是一个逐渐演化的结果 。 唐代延续了几百年 , 人们采用的技法 , 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
唐代行、草书墨迹留下的不多 , 狂草墨迹存世不到十件 , 其中有的作品水平不高 , 有的作品书写者的身份还有争议 。
书法史上 , 由于资料的不完备 , 很多时候演变的过程是被掩盖的 。 行书幸运的是留下了《祭侄稿》(图一)——还有些其它的作品 , 但都不能和《祭侄稿》相比 。

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
本文图片
图一 颜真卿《祭侄稿》(局部)
初唐楷书继承前朝遗产 , 对笔的操控集中在节点上 , 有意无意 , 形成提按、留驻的特点;
到颜真卿、柳公权的时代 , 提按夸张 , 点画中部更显得简略 , 影响到后代的行书、楷书以及其它书体 。 ——不必匆忙评价这种变化 , 首先要注意的是由此而区分出两个不同的书写体系:“楷前行书”和“楷后行书” 。 这里所说的“楷” , 特指唐代楷书 。
颜真卿的行书与楷书不同 , 《祭侄稿》继承了“楷前行书”的特点 , 而欧阳询的《卜商帖》、《梦奠帖》与陆柬之的《文赋》(图二)与唐代楷书关系密切 , 后世行书那种注重关节、点画中部平拖直过的笔法即导源于此 。

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
本文图片
图二 陆柬之《文赋》(局部)
当我们说到唐代书写的历史进程时 , “唐法”成为一种历史的概念 。 对“唐法”的考察离不开对整个技法演变历史的思考 。
“唐法”是整个技法史的一个阶段 , 也是一个内涵不断在变化的概念 。 这样来看问题 , 才能对“唐法”有一个客观的、深入的认识 。 关于这一点 , 我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里说得很多了 。
【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问:唐楷的出现对草书、行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 这也是特殊的历史现象 , 是不是可以把这个现象看成一种创造 , 一种对笔法的开拓?
答:其一 , 有新意 , 这是我们仍然珍惜欧、陆等人作品的原因——后世少有能及者 , 但它无疑是一种简化 , 影响所及 , 江河日下 , 线条内部运动的简化不可阻挡 , 使书写的表现力受到损害 。
其二 , 它带来风格化的趋势 。 “风格”是一个无法确切定义的概念 , 严格地说 , 谁写的字没有一点个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