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 二 )


如果在风格之外再要求对技法、构成的开拓 , 极为罕见——人们慢慢地也就不提它了 。 后来 , 判断书家的成就 , 便仅仅以风格来衡量 , 书法史由此而改变了轨迹 。
问:最近在日本举办的“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 , 颜真卿《祭侄稿》在日本首次公开展出 , 可谓席卷而来、万众瞩目 。 在您的著作中 , 对颜真卿这件作品也非常重视 , 并将它作为行书技法训练的重要范本 , 是否能给我们谈谈你怎样思考这些杰作?
答:今天谈论书法 , 有一个关键词 , 这个词叫做“失传” 。 书法中有很多伟大的技术和要领丢失了 。 每一代人都承认这一点 。
它成为谈论书法的共识:今不如昔 。 颜真卿后世没有人能比得上 , 王羲之就更不用说了 , 他们是根本无法重现的历史现象 。 后世研究书法 , 都把“失传”作为默认的格式 。 ——我们要记住 , 今天的书法史是不完整的 , 某些重要的东西早已流失 。
我说过“不会再有一个王羲之或颜真卿” , 其中包含着我对完全重现历史的怀疑 , 但是对传统中的某些核心要素 , 我始终在探索中 。 过去一些年 , 研究、书写有所推进 , 今天说到这些 , 包含两层意思 。
第一 , 大家都接受的事实是 , 书法中很重要的东西“失传”了 。 如果结合这个展览再仔细想想——《祭侄稿》就在你眼前 , 这样的观点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可能重新找到那些“失传”的东西?
一旦找到 , 整个书法史的路线将彻底改变 。 ——问题是怎样去寻找 , 怎样观察、思考 , 把那些“失传”的东西一点一点揭示出来 。 如果我们能做到——只要开始做到、做到一点两点 , 我们就绕过了漫长的“失传”的时代 , 把今天的书写接着那些伟大的传统做下去 。
第二 , 怎样做 。 现在谈起过去的杰作 , 人们都说“行笔流畅”“气息优雅”“生动”而“有韵味”等 , 但这些都是感觉的表述 , 对我们寻找失传的东西没有什么帮助 。
我们需要的是“当于目而有据” , 就是能看见、能说清、能操作 , 只有到这个程度 , 才有可能找到失传的东西 。
书法史中留存下来的杰作虽然非常少 , 但毕竟有留存——某些最伟大的作品没有失传 , 失传的是我们解读的能力 , 以及获得其中重要技巧的可能性 。
既然作品在这里 , 如果我们恢复了观察、解读的能力 , 不就恢复了失传的东西吗?
千余年来 , 我们偶尔在有才华的人身上窥见一点灵光 , 这是不够的 。
我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古诗四帖》(图三) , 纤毫毕露——看着它 , 我想 , 当年写它的人对书写要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位书写者自己不知道 , 他说不出来 , 后代也没有人去追究 。

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
本文图片
图三(传)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今天我们可以去做这个工作 。 一点一点发掘 。 我做了差不多四十年 , 有不少发现 , 但人们不怎么留意 , 因为他们处在另一个书写系统中 , 视而不见 。
问:一般来说 , 学习唐以前的东西 , 总绕不过唐代 , 越不过唐代的观念或者技术 , 为什么唐代的东西现在还会影响到我们?我们有没有可能 , 重新和魏晋连接起来?
答:不是唐代影响了我们 。 谁继承了颜真卿的血脉?——大致的形状而已 , 细节差不多已经抖落干净 。
那个“受”字末笔的笔法(图四) , 谁看出过、把握过?千余年来无人见出 。 人们受到的影响是民国、清代、明代——到明代已经是佼佼者了 , 再往上真不好说 。

书法|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书法史将彻底改变
本文图片
图四 《祭侄稿》中的“受”字 , 注意末笔下侧轮廓中部向外凸出的一段弧线 , 这是“绞转”笔法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