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四 )


“经验”是过去的一件事情 , “创造”是当下的一种心情 。对于书法(文学艺术亦然)而言 , 它们离得越远越好 。
这 , 或许正是沈氏所谓的“凡书贵能通变 , 盖书中得仙手也”的真正意图吧!
05
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盖俗气未尽者 , 皆不足以言韵也 。观其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 称其诗无一点尘俗气 , 因言“士生于世 , 可以百为 , 惟不可俗 , 俗便不可医” 。是则其去俗务尽也 , 岂惟书哉!即以书论 , 识者亦觉《鹤铭》之高韵 , 此堪追嗣矣 。
——刘熙载《艺概·书概》
在宋代书家中 , 黄山谷的确常拈出“韵”字来论书 。如其在《题绛本法帖》中说:“论人物要是以韵胜 , 为尤难得 。蓄书者能以韵观之 , 当得仿佛 。”上文也说黄氏在赠侄榎的书法中称嵇叔夜的诗“无一点尘俗气” , 并强调“士生于世 , 可以百为 , 惟不可俗 , 俗便不可医” 。可见 , 黄氏对于“韵”与“俗”都有他自己特别的会心与理会 , 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文艺观” 。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庭坚《荆州帖》
但通过上文我们发现 , 在刘熙载的眼中 , 黄氏虽口口声声言“韵”字 , 但由于其自己尚“俗气未尽” , 所以才说他“皆不足以言韵者” 。这是刘氏对于黄山谷书法的态度 。只是鉴于为尊者讳 , 才这样含混地道来罢了 。例如后边刘氏所谓的“是则其去俗务尽也 , 岂惟书哉!即以书论 , 识者亦觉《鹤铭》之高韵 , 此堪追嗣矣” 。到此 , 刘氏的态度便更加明朗 , 不仅言其“岂惟书哉” , 也就是说他的“俗”不仅仅是其书法甚至可能会是他的诗文、进而甚至推衍及其人了 。
众所周知 , 在书法上 , 黄山谷一生推崇《瘗鹤铭》 , 曾有“大字无过《瘗鹤铭》”的诗句 , 而他的书法也是深受其影响 。但客观地说 , 黄氏的书法仅仅学的《瘗鹤铭》的皮相——长枪大戟 , 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如刘熙载所说的“高韵”则无论如何没有从其笔下加以体现 。这情形也正如号称“集古字”的米芾 , 在他笔下的“魏晋”也是似是而非了 。这原因或许也正如米芾在评价怀素书法时所谓的“时代压之 , 不能高古”吧!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是的 , 一个人很难超越一个时代去遥接另外一个时代 。即便是他有这样的精神祈向和愿望 , 也只能是“心向往之”罢了 。在这里 , 目光如炬的刘熙载不无为黄氏“讳言”地道出了一点他眼中的真相 。其实 , 苏、米乃至于宋人的书法皆可作如是观 。在一个“世俗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激越年代里 , 又有哪一个人能够“免俗”呢?更何况 , 当日的“俗”到如今很可能变成了“雅” , 正如《书谱》中所谓的“淳醨一迁 , 质文三变” 。也恰恰是宋人的这种“俗” , 才开启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先河 。当然那种类似于“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的浩叹 , 也一定会常有 。这是由中国书法的“血统”与“出身”所决定的 。
06
学《兰亭》当学其神理奇变 , 若学面貌 , 则如美伶候坐 , 虽面目充悦而语言无味 。若师《争坐位》三表 , 则为灌夫骂坐 , 可永绝矣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就康有为的书法而言 , 他一生经历了几个时期 , 各有祈向 , 风格也大相径庭 。但总之而言 , 他是一位“创造型”的书法家 。他师古而不泥古 , 并善于向那些冷僻、甚至是“非主流”的作品去借鉴 , 加之他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以及睥睨一切的眼 , 使得他的书法呈现出一种“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的风格范式 。孤高、冷峻、奇崛、桀骜不驯 , 知者谓其“天纵其才” , 不知者詈之为“偏执狂妄” 。但无论如何 , 康氏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极具开拓意义的书家 。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拓宽了“书法创造”的疆域 , 同时也更加丰富了书法传统的内涵 。其实 , 这也正是肇始于自然、脱化于心灵的书道精神的千古回响 。他的主张便是面向作品背后的灵性世界 , 而不是执著于表相的“字里行间” 。这也正是康氏在这段文字中所要表达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