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蔡襄《澄心堂纸帖》
追逐仙人的步履 , 陶醉于精神的自适 , 关于东晋士大夫的生活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写的最详 , 读之可参证周氏所谓“晋书如仙”的深意 。
相对于东晋、南朝 , 书法在唐人眼中更加趋于“神圣化” 。这其中与科举中“以书取试”有关 。人们不再漫不经心 。此外 , 也与李世民助力王羲之成为“书圣”、最终确立“尽善尽美”的书法道统有关 。在此基础上 , 书法不仅抒情达意 , 更可以表达“人伦准的” 。
在宋代 , 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 , 市井文化的诞生 , 书法从贵族文化的艺术变成了新兴阶层生活的“寄兴” , 由此 , 宋人在书写中获得了“解放” 。乃至于各逞姿势 , 一任豪情 。
以上 , 仅为我们理解周氏所谓的“晋书如仙、唐书如圣、宋人如豪杰”的说辞提供一个大概的背景和底色 。
04
学书者谓:凡书贵能通变 , 盖书中得仙手也 , 得法后自变其体 , 乃得传世耳 。予谓文章亦然 , 文章固当以古为师 , 学成矣则当别立机杼 , 自成一家 。犹禅家所谓向上转身一路也 。
——沈作喆《论书》
历来学书者 , 尚法度者众 , 且以此为终身之操守 , 乃至在师徒授受的过程中不断因循 , 于是这“尚法”也变成了书法学习过程中的秘笈与“不二法门” 。人们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去寻找方法、摸索门径、积累经验 , 最后再于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个人的面貌 ,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样的路数 , 看起来没有问题 , 也恰恰是大多数人一路走来的基本状况 。
但在我看来 ,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 , 书法学习的是方法吗?第二 , 经验对书法的创作是否有用?下面我们分别读开去 。
第一 , 书法学习的是方法吗?
一般而言 ,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知识之前 , 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这样的常识 , 就是先找到一种便捷的方法 。然后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上述对于问题的认知 。但是 , 大家知道这一定是对于科学或作为一种知识而言才成立 。如果是一门艺术的学习恐怕用这样的方式就不太贴切 。尤其是书法 , 所谓的“方法”仅仅是指在某一特定场景下的特定概念 , 比如点画的形状、结体的规律等等 。如果学习者一直使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写字 , 那么就一定会陷入一种教条的泥潭之中 , 最终获得的也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教条”的形式 。这种形式只见“方法”而不见“活力” , 不见“生命的体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昌硕临《石鼓文》条屏
第二 , 经验对书法的创作是否有用?
按照人类文明的常识去审视 , “经验”对我们的人生而言意义非常巨大 。比如历史的镜鉴 , 它为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前行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照系统 。这些“经验”也变成了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 。
但是 ,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 , 这“经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由于“创造”的特质所决定的艺术本身对于既有的“经验”从来都是投以鄙视的目光 。它有点像一个人青春的“叛逆期” , 不会在意家长和社会的所谓“忠告” , 而更愿意去冒险和去远方 。其实 , 这正是艺术创造的魅力与价值 。所以也可以看到 , 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甚至没有年龄 , 永远都在“青春期” 。
在此我们看到所谓的“经验”不仅不会有助于艺术 , 相反它会成为“创造与发明”的桎梏 。一位优秀的书家 , 他总是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 包括对“经验”的思考 。而最终在创造中完全摒弃了所谓“经验”的障碍 , 而进入到了一种“心手两忘”的境界之中 。
推荐阅读
-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韩修龙|潘伯鹰与朱自清
- 怎样学书法|王铎写给老外的册页,欹侧潇洒,气势纵横!
- 书法思考|为什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书法?
- 书法字画|参透这两个字,书法才开始登堂入室了
- 书法字画,诸子百家|只会写一手漂亮字,还称不上书法家!
- 书法字画|古人是怎么锻炼的?以敦煌壁画为例,开启古代体育文化之旅
- 书法字画|《书谱》为什么是每一个书法人的必修课?
- 书法|演员唐国强的书法不赖,还是中书协会员,有一种跌宕起伏的大气魄
- 鲁迅|看莫言书法,再看鲁迅书法,同是文豪怎么差距这么大?
- 书法|书法名家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