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二 )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米芾《箧中帖》
米芾没有像苏、黄、蔡那样经历过“科举”而进入仕途 , 他是“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而被皇帝私擢的 。《鸡肋篇》载:“米元章母 , 或云本产媪 。出入禁内 , 以劳补其子为殿侍 。”正是米芾这种“不光彩”的私擢经历 , 才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 甚至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若以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米芾的话 , 他对书法的痴迷和执着应该是一种对“自卑的超越” 。他的“放任”、他的“孟浪” , 他对旧法的“无视”与“执着”构成了他异常复杂的矛盾心理 。凡此种种 , 这在以“王政之始”作为传统书法观的强大潮流里 , 他的“自恃”自然会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异口同声”的反对和批评 。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米芾《珊瑚帖》
当然 , 人们在批评和揶揄他的同时 , 也都会不吝对他“技艺”的褒扬 , 这在上面黄氏的这段话中 , 我们也会清晰可见 。比如:“快剑斫阵 , 强弩千里 , 所当穿彻 , 书家笔势 , 亦穷于此 。”即便是黄氏这样眼界的人 , 他也不得不承认米芾在“技法”层面的高妙与不同寻常 。但传统书法的批评最后总会从“技”的层面 , 回到“道”的归宿中来 。倘若至此 , 米芾就相形见绌了 。这也是黄氏在最后笔锋一转所谓的“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
可见 , 在传统书法的批评语境中 , “技”从来都附属的 , 只有致于“道”的努力 , 才会青史留名 。不仅是过去 , 即便是今天亦然 。
03
晋人取韵 , 唐人取法 , 宋人取意 , 人皆知之 。吾谓晋书如仙 , 唐书如圣 , 宋书如豪杰 , 学书者从此分门别户 , 落笔时方有宗旨 。
——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中所谓“晋人取韵 , 唐人取法 , 宋人取意”之说 , 事实上仿自于清人梁。其在《评书帖》中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表述 。其后 ,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论书中被广泛引用 , 甚至变成一种“常识” 。事实上 , 人们在好多事情上皆如此 , 不问青红皂白 , 拿过来便讲 , 对于梁氏的这种观点则正是如此 。
书法字画|王登科:古代书论随笔六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轼《归安丘园帖》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 , 业师丛文俊先生就在《书法》杂志上刊发《“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辨》 , 文章短小精悍 , 直接拈出梁此观点的问题之所在 。大体意思是说 , 东晋、南朝人使用的“韵”字与赵宋时代有区别 。东晋、南朝人的“韵”是用来形容事物的风雅 , 与平庸、庸俗相对 。是说的一种“气质、风度” 。而赵宋时代的“韵”更多的是说女子的美 , 如辛弃疾在《小重山·茉莉》中说“分明是他更韵些”的“韵”正是此意 。丛先生最后又无不通俗的说“这个'韵'字 , 大体相当于'徐娘半老 , 风韵犹存'的'风韵'” 。最重要的是丛先生指出的是东晋以“意”论书 , 从来不用“韵”字 , 而梁 的观点似乎是来自对宋人论书的误解 。因为在丛先生看来“宋代极重'韵'字 , 人们经常用'韵'字评晋人书法是很自然的 , 这不等于他们认为晋人尚韵” 。而后 , 丛先生又说恰恰是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谓的“晋尚意、唐尚法”的观点是颇为精到的 。只可惜这篇文章未能被书坛广泛关注 , 在论及晋、唐书法时仍持此观点 , 或许这才叫“因讹既久”后的“几成真谛”吧!也正如张怀瓘所说的“仓皇者唱首 , 冥昧者继声 , 风议浑然 , 罕详孰是” 。在此 , 周氏也沿此而论书 。不过 , 他在后面又说“晋书如仙、唐书如圣、宋书如豪杰” , 乍看是从梁 的语句中化出 , 但事实又不然 , 这或许是书论史上周星莲闪烁出的一点点幽光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