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文学批评方法的艺术——刘艳的文学批评素描|朱一帆( 四 )


刘艳运用叙事学理论重新解读和研究萧红的《呼兰河传》 , 取得了让人瞩目和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 , 在萧红研究领域可谓解决了一个“世纪难题”——《呼兰河传》在它的抒情性、诗性和散文化之外 , 为什么是一个具有那么强的可读性的作品文本——原因在于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范本 。 刘艳结合中西文论和已有的文体学研究成果 , 运用叙事学理论来文本细读《呼兰河传》 , 同时兼又考虑作家创作的时代语境和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与作家创作历程曾经发生的嬗变 , 内外结合 , 回到文本本身 , 以令人信服的分析 , 全面解析了《呼兰河传》为何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范本 , 而不是袭用学界以往的常规——笼统地将之称为散文和“抒情诗”亦或其它(像“乡间的歌谣”) , 为《呼兰河传》研究和萧红研究别辟新章 。 刘艳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杰作 , 也是她文学和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 从隐含作者、叙事结构、情节性以及限制叙事的可能性 , 从童心与诗心的意向结构与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角度 , 以及如入化境的限制叙事——“我的人物比我高”的层面 , 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的文学性以及其何以成为一部不朽小说的原因所在……
我们不应否认的是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 文学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解读与剖析 。 但是 , 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 , 对文学研究对象进行解读的方法与角度 , 并非有着相同的价值 。 甚至有些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 是会把研究对象扭曲的 , 不值得鼓励 。 在这个意义上 , 刘艳能够选择以贴近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现状和深度进入作品文本的叙事学研究方法切入 , 同时兼又注意避免对理论概念的生吞活剥、削足适履 , 用掰开了、揉碎了的西方叙事学理论来解析中国文学作品 , 彰显了她在文学批评方法的选取与使用方面的自信与成熟 。 我们期待她带给我们更多的学理性批评和学理性研究的实践文本 。
【 本文原载《文学教育》2020年第10期上旬号 】
文学教育|文学批评方法的艺术——刘艳的文学批评素描|朱一帆
本文插图

作者像
朱一帆 , 文学博士 , 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含旧体诗词) 。
投稿邮箱
唯一官方邮箱:wxjyzh2014@126.com
联系我们
【文学教育|文学批评方法的艺术——刘艳的文学批评素描|朱一帆】微信号:wxjy_edu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