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纸媒“拳头产品”

|擦亮纸媒“拳头产品”
文章图片

2020年9月24日1版
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方琳
一颗“中国脑” , 突破打压、制裁与封锁 , 闯出了一条掌控关键核心技术的“光荣荆棘路” 。
连日来 , 湖北日报推出的深度报道《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引发热烈反响 , 创客户端阅读量近期新高 , 全国多个网站转载 , 许多读者留言称“看得人热血沸腾” 。专家评论说 , 报道“把复杂的科技问题写得通俗可读 , 有深度 , 有力度 , 有高度 , 具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现实意义” 。
这篇稿件历时数月采写打磨 。它也是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坚守初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的探索与突破 。
张扬纸媒深度报道之长
这篇报道何以引发热烈反响?关键在于以深度回应了当下的社会热点 。
在网络冲击下 , 传媒局势大变 , 转型必不可少 。面对传播多元化 , 传统纸媒在强化融合传播的同时 , 必须擦亮自己的“拳头产品”——深度报道 。
近年来 , 一股逆潮流的单边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 。在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头 , 少数发达国家频频实施各种制裁、长臂管辖 , 特别是通过高科技领域的封锁 , 打压中国、遏制中国 。对此 , 中国如何应对?如何埋头苦干 , 打破封锁与制裁 , 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话题 。
对这一重大话题 , 主流媒体必须有所作为 。我们广泛搜集信息 , 寻找发生在湖北 , 又能体现全国意义的报道选题 。
几经努力 , 我们确定了武汉团队坚守数十年 , 突破高端制造的“基石”——数控技术这一选题 。
从身处国际封锁 , 到遭遇美国制裁 , 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团队 , 砥砺奋进 , 突破了这一领域的国际封锁线 , 为中国机床装备强大的“中国脑” , 演绎出了一篇自主创新的生动故事 。
深入报道这一故事的来龙去脉 , 挖掘故事背后的路径与启示 , 增强我们打破封锁的信心 , 突出报道的“时代底色” , 正是媒体工作者开动“脑力” , 张扬纸媒深度报道优势 , 提升报道思想性、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
深度报道需要深度调研
这篇稿件不到5000字 , 但采访花了很大功夫 , 是践行“脚力”“眼力”的生动体现 。
一是准备工作足 。采写之前 , 报道三人组认真研读了华科首位院士杨叔子先生的回忆录《往事沟沉》 , 这本书不仅讲述他本人的经历 , 更讲述了华科和机械学院的成长史 , 其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同时收集学校多位机械制造专家、重大科技奖项等大量资料 , 赴机械学院院史馆、多个实验室参观学习 , 为采访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是采访对象多 。从华中数控团队 , 到钢丝绳、微铸锻等七八个团队 , 从机械学院书记史铁林、院长丁汉到华科党委书记邵新宇 , 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到武大、中南财大经济研究专家 , 还有两院院士李德仁等同行 , 以及东风公司、湖北毅兴等企业 , 采访人物数十人 。广泛的信息使得稿件更客观更全面 。
三是采访地域广 。此次采访从校园到企业 , 从实验室到车间 , 从武汉到广水 , 多角度实地采访 , 掌握了大量基层、一线情况 。
深度必须“看得懂”
稿件发表后 , 许多读者在文后留言说“看得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 , 予人启迪 , 向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
一位科技专家说 , “把如此晦涩难懂的技术用大众的语言生动表达出来 , 很不容易!”
【|擦亮纸媒“拳头产品”】深度报道绝不靠字数多、堆头大 , 将专业术语转换、将技术难题清晰直白地表达 , 做到深入浅出 , 让读者看得懂 , 是增强报道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一环 , 是“脑力”与“笔力”的体现 。
在深入浅出的同时 , 保证科技报道的严谨性 , 也十分重要 。从8月初稿完成到9月见报 , 稿件历经十余轮修改 , 字斟句酌 , 反复考量 , 正如文中科技工作者对待科技精益求精的态度 , 我们对待文字也始终保持着精品意识 。
肩负责任与使命 , 中国专家接力奋斗 , 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压力 , 越是封锁越要开放越要学习 。在采写稿件过程中 , 我们一次次被他们感动 , 展示他们的担当、精神 , 激励更多人奋发前进 , 冲破封锁 , 成为报道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 。
从报道采写历程和反响中 ,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 只要沉下心来 , 研究国情 , 思考大局 , 保持敏锐和专业精神 , 就能找到主题重大报道的突破口 , 在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中体现主流媒体议程设置能力 , 和党媒的舆论“压舱石”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