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雨听涛|上颌窦内提升术发展( 三 )


上颌窦内提升术后骨改建过程中也会有植入骨的吸收发生 , Temmerman等研究用CBCT测量上颌窦内提升植入多孔矿化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atrix , DBBM)与白细胞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leukocyteandplateletrichfibrin , L-PRF)混合物1周后植入物体积为0.63 cm3 , 6周后则吸收至0.49 cm3 , 减少了23.13% 。 Jung等通过患者随访影像学研究表明 , 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后大多数骨吸收发生在术后2年内 , 2年后骨吸收很少 , 术后5年随访平均骨吸收1.9mm 。 对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种植体后长期骨吸收的情况及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
5.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 , 上颌窦内提升术用于种植体骨增量已被广泛应用 , 但是其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相关手术并发症不容忽视 ,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会影响到种植术的成功与否 。 上颌窦底黏膜穿孔是上颌窦内提升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 据Colin等报道 , 黏膜穿孔发生率在0%~26%之间 , 平均发生率为6.28% 。 Garbacea等的尸体实验表明上颌窦内提升黏膜穿孔率约为40% , 且提示其中4%仅与手术设备相关 , 12%与植入物放置过程相关 , 而24%与种植体植入过程有关 。 因此 , 上颌窦黏膜穿孔与术者操作技术、植入物的量、颗粒大小、表面结构等相关性更大 , 所以术前的影像学准备十分必要 , 且术中需要选择表面光滑的小颗粒植入物 , 避免造成骨尖以防止损伤黏膜 。
建议在术前行CBCT观察上颌窦情况 , 包括预估提升的最小高度值、确定上颌窦增高处与邻牙根尖的位置关系以及观察上颌窦底骨壁形态并测量上颌窦底黏膜厚度 , 评估术中黏膜穿孔的风险 , 一般黏膜厚度小于0.3mm和增厚至10~15倍时易发生黏膜破裂或穿孔 , 需慎重选择适应症 。 上颌窦内提升因手术中操作刺激常导致术后黏膜增厚 。 Maska等发现93.1%的患者在术后有上颌窦黏膜增厚的情况 , 黏膜增厚情况与患者牙周病史相关性较大 。 上颌窦内提升术后还会导致鼻窦炎等 。 还有少数文章报道有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内的病例 , 一旦进入 , 需尽快取出 。
综上所述 , 上颌窦内提升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增加上颌窦底壁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 一般是经牙槽嵴顶入路进行上颌窦底的提升 。 虽然其近远期效果、种植体成功率及骨改建效果不同学者研究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 但总体而言 , 上颌窦内提升作为一种骨增量技术 , 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损伤更小的方案 , 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 , 已经证实为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时可靠的方法 。
然而 , 若预期牙槽骨提升高度一致 , 上颌窦底平坦或凹陷可导致骨植入材料堆积程度的巨大差异 , 也意味着所需植入材料置入量的差异 , 且并不是所有植入材料均能成骨 , 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置入多少植入材料能达到预期及植入材料最终成骨量尚需进一步研究 。
此外 , 由于上颌窦内提升术为盲视下操作 , 操作的精确性及手术质量大多依赖于术者的经验 , 需要长期的临床操作才能保证并发症的减少 , 同时需要完善的术前评估 , 实现较高的种植体成功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