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士|林徽因的35岁是怎样的?( 二 )


她的35岁的模样 , 每天要应付的就是一家人的吃喝这些事 。 一个长时间习惯在思想和感情生机蓬勃的交流中领会生命的快乐的人 , 缺失了这些内容 , 生命突然暗淡无光 , 她只是觉得这是活着 , 绝不是生活 。
那年梁思成38岁 , 林徽因35岁 。 中年夫妻 , 带着老小 , 必然都是琐碎 , 必须有人扛起这生活的琐碎 , 才能让另一个人投入更好的工作和研究 。 家庭说到底都是有人撑着、扛着 , 才能屹立起来 。 一旦有人松手 , 家就很脆弱 。
那里不再有自由、有浪漫 , 爱和暖也是少的 。 人跟这样的“生活”相处 , 是要有毅力和艺术的 。
时代叠加个人命运变迁而起的变化 , 一般不会马上出现转机 , 不会一两年就变好 , 所谓修行 , 必然是一条漫漫长路 。
战争、疾病、通货膨胀和孤独 , 依然不断在考验这家人 。
文人墨士|林徽因的35岁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
1940年12月 , 上面决定 , 西南联大仍留昆明 , 营造学社则要随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搬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 。
出发当天 , 梁思成发烧 , 林徽因不得不独自带着老幼跟着几十号人一个车先去了李庄 。 那里真的与世隔绝 , 生活条件比昆明更差 。 在昆明 , 他们有一众交往十年以上的友人相伴 , 倒也是不孤独 。 在李庄是真的孤独 。
四川气候潮湿 , 秋冬阴雨不断 , 加之此前旅途劳顿 , 林徽因在那里肺病复发 , 连续40度高烧不退 , 一连病了几个月 。 并且自此再也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健康过 。 那年她才36岁 。
人的健康真的很重要 。 肺结核这种疾病 , 人们实际上攻克它才不到半个世纪 。 卡夫卡、高尔基、鲁迅等这些中外作家均死于肺病 。
现代医疗的好 , 让我们对抗生活的变幻莫测有了些基础 。 关于中国历代平均寿命的问题 , 很早之前流传过一则数据 , 我们做个参考:
夏代18岁 , 秦汉20岁 , 东汉22岁 , 唐朝27岁 , 宋代30岁 , 清代33岁 , 民国35岁 , 新中国1957年57岁 , 1981年68岁 , 2019年77.3岁……
35岁 , 是民国时期的平均寿命 。 所以 , 即便是现代人 , 也应该在35岁好好思考生死问题 , 该怎么活着和存在的问题 。
怪不得很多人说 , 35岁之后 , 人好像都会重新活一次 。 职场上的35岁现象等等 , 其实还是小事儿 , 这一百多年来 , 人的整体生命长度越来越长 , 没有人系统研究过 , 随着中老年的时期越来越长 ,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 。
这当然是另一个问题了 。 我们继续谈回林徽因 。 35岁后的女人 , 如果身边的是个良善的、不离不弃的、心无旁骛的男人 , 她是幸运的 。
梁思成经常在重庆工作 , 要回到李庄 , 需要漂流三天才能到家 。 现在轮到他照顾病妻了 , 村子里缺医少药 , 他自己从重庆带回药 , 自学肌肉和静脉注射 。 有学识的、情绪相对平静的男人 , 是可贵的 。
一个人的美貌是会随着疾病消失的 , 美貌是最随环境和境况变化的东西了 。 现在的人追求世俗意义上的貌美 , 只需金钱、时间和稍微一点气质上的培育是可以由外部改造的 。
女人过了35岁 , 慢慢地都要接受失去年轻貌美这件事 。 现代医美科技 , 能够打掉每一条小细纹 , 却增添不了内心的灵动 , 让眼神发出热烈而自由的光芒 。 内在精神的发光性 , 是靠生命燃烧的东西 , 外部能量是赋予不了的 。
林徽因是怎么对待美貌消失的呢?我想她是淡然的 。
林徽因是如何“优雅地生病”的呢?她开始躺着学习 , 阅读了大量的汉代历史 , 精通到什么程度呢?她说她能写出一个汉代剧本来 , 她熟悉每一个历史人物 , 又特别研究其中的建筑 。 汉代历史是她的寄托 。
另外 , 她还翻译整理了英国建筑学期刊的多篇学术论文 , 比如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实验建造城市贫民住宅的全过程、英国的工业城市伯明翰的住宅调查、美国伊利诺州市关于朝阳住宅的设计等等 , 她内心有个朴素的愿望 , 就是未来想为更多人设计普通民居 。 经过这些翻译、学习、整理、提炼的过程 , 她形成了四万多字的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 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2期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