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米阳光|“我们现在都是神灵了。”‖《乩身》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我们现在都是神灵了 。 ”‖《乩身》

最后一米阳光|“我们现在都是神灵了。”‖《乩身》
本文插图

“她坐在油毡的一朵牡丹花上 , 一边流泪 , 一边微笑 , 像一尊真正的佛 。 ”——孙频·《乩身》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艺子
1.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读孙频的作品了 。 因为读了 , 总会忍不住想写点什么 。 那段时间 , 我连续读了好几篇 , 也写了好几篇 , 但是 , 每次写完之后总感觉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
尤其是 , 很多想法往往在写完之后才会突然涌现出来 , 且完全推翻之前写的东西 。 我不知道这算是后知后觉 , 总之就是这种突然涌现出来的想法 , 令我难堪 , 懊恼不已 , 且一度怀疑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 。
是否客观、是否有深度、是否全面?这是我在写完成之时常想的三个方面 。 所以 ,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写完之后我总会忍不住想要推给作者看 , 希望得到点评 , 说到底 , 我就是在担心自己的感受是否过于主观 , 浅薄 , 以及片面 。
如果一本书仅仅因为我个人的原因 , 有幸被某些人看到 , 从而发现这本书的更多 , 我是乐于见到的 。 然而 , 同时我也在担心 , 会否因为我的缘故 , 让某些未曾读过这本书的人受我的影响 , 变得不喜欢这本书 , 然后错失了这么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甚至可能是对自己有所帮助、影响至关重要的书 , 那我的罪过就大了 。
虽然 , 这极有可能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断 , 我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 我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 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 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 但是 , 我还是不免有些担心 , 不因别的 , 就像我之前写的和写完之后的感受 , 它们是如此的不同 , 这种不同的解读连我自己都不免怀疑 , 何况别人呢?
所以 , 我总是害怕信誓旦旦地说一些书中有的没的 , 因为书中只说了部分内容 , 我的感受很可能仅仅只是我的个人感受而已 。
所以 , 如果可以的话 ,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尽可能的翻开“遇到”的每一本书 , 翻一翻它 , 而不仅仅是看别人怎么看待它 。 这也是我写读后感 , 或者书评、随笔的态度 , 希望借由我的一次发声 , 能够让有幸遇见我的文字的人从而发现有这么一个作者 , 有这么一本书 。
我不敢妄自承诺什么 。 比如 , 这可能影响一生 , 翻开它将会对你有所帮助 , 以及读它 , 你会喜欢上它的 , 喜欢它的一切 。
这也是因为我爱读书的缘故 , 我知道发现一本书 , 尤其是发现自己喜欢的书 , 那种感受就像是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却好像相识已久一般 , 这对于孤独的人而言 , 知己难求 , 弥足珍贵 。
读书不孤独 , 但人很容易孤独 。 所以 , 如果感到孤独了 , 可以试着去读一读书 。
古人诚不欺我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
2.
我前天读完了《乩身》这篇小说 , 直到今天我才鼓起勇气去写点什么 。
实际上 , 在读完这篇小说当天我便写了很长的一大段 , 但很快我就推翻了所写下的内容 , 并将它一一删除 。
第一感受也许是最真实的 , 也有可能是肤浅的 。
未曾经过深思熟虑就写就的 , 尽管偶有佳作 , 然而终究是少数 。 就像很多人说的 , 灵感的缪斯 , 虽然它有时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 但作为一个长期写作的人 , 仅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 毕竟 , 灵感 , 可遇不可求 。
话说 , 之所以翻开这本书也是机缘巧合 。
一开始我是打算隔一段时间再读孙频的作品的 , 那段时间连续读了好几篇给我留下的“后遗症”不可谓不深:深入思考之后 , 我发现自己的见识着实肤浅 , 停留于表面 , 只顾着宣泄自己的情感 , 甚至到后来有种为了表达而表达的匮乏和无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