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专业性与公共关怀|专访羽戈

历史学者给大众的印象 , 往往是久坐于书斋中 , 皓首穷经 , 少问世事 。 但正如历史学家孔飞力多次向学生们提及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 , 每一代历史学者的写作 , 其实都在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对话中完成 , 时代的变动往往也会在历史学者的写作中留下烙印 。

当今时代可以被称得上是又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这是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层出不穷的新型技术冲击乃至重构着历史悠久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 身处其中的历史学者们也经历着与前辈不同的治史环境 。

这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 一方面 , 当代的学者拥有越来越多地相互交流的平台与机会 , 在与国际前沿理论进行吸纳和对话的同时 ,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把握史料和理论的均衡也成为重要的问题 。 另一方面 , 非学院派的历史写作者群体成批涌现 , 他们为大众读者提供了更通俗有趣的历史叙事 , 也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 , 但也因其专业性遭遇诸多的争议 。

出于对以上种种问题的好奇 , 我们采访了一批青年历史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仇鹿鸣、唐小兵、张仲民、李硕、高林和羽戈 , 围绕他们的作品 , 探究他们与历史结缘的心路历程 , 倾听他们如何回应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

本篇是对青年历史学者羽戈的专访 。

采写丨新京报采访人员 徐悦东

学术体制的专业化使得学术机构里培养出了许多专家 , 而不是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 。 对于非学院派的历史学人来说 , 他们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 , 更没有束缚地探索历史的本相 。


历史研究的专业性与公共关怀|专访羽戈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研读历史不是为了去做什么 , 而是为了不去做什么 。 ”——羽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