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杂志|变“芯”了!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中国芯片新“冒险者游戏”开局?( 三 )


交易双方如何保持技术的中立性 , 以及切实保障中国市场的利益 , 也成为国内有关企业及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 。 对此 , 《商学院》采访人员向英伟达致函、ARM中国致电采访 , 但截至发稿两家公司均未作回应 。
滕冉认为 , “ARM的主要客户包括苹果、高通、三星、华为等不同国家的高科技企业 , 这些客户要么直接使用ARM的架构作为自家芯片的基础 , 要么通过ARM授权自行研发芯片 。 现在虽然英伟达没有直接和ARM的客户出现竞争关系 , 但英伟达具备着未来有能力和动机与ARM现有客户竞争的条件 。 因此 , 英伟达收购ARM除了要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外 , 能否得到ARM现有客户的信任 , 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 ”
与英伟达相比 , 此前日本软银在收购ARM时的争议性并没有这么强烈 。 原因或许就在于 , 软银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 其与ARM的客户们并不存在所谓的商业竞争关系 , 因此ARM的市场中立性也得以维持 。
但软银在2016年耗费320亿美元拿下ARM之后 , 其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 在过去的2019财年 , 软银公司经营亏损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130亿美元 。 同时 , 被软银所收购的ARM , 盈利能力也不增反降 。 2015年 , ARM的利润尚有8.43亿美元 , 但到了2019年 , ARM公司净利润已经降至2.76亿美元 。
“软银当时收购ARM的目的 , 就是要把公司业务向物联网方向拓展 。 但由于软银在后续一些大型投资中的失败 , 包括软银最为看重的愿景基金的亏损 , 导致了整体业绩出现较大起伏 。 虽然软银当初以320亿美元买入 , 到现在以400亿美元卖出 , 看上去四年时间有一个不错的投资回报 , 但实际上软银是断臂求生 , 赚回的收益与彻底失掉整个物联网市场相比 , 显得微不足道 。 ”沈萌对此说道 。
摆脱ARM“依赖症”
此前 , ARM“断供”华为一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 一旦ARM被英伟达所收购 , 那也就意味着ARM将成为一家美国公司 。 无论这笔收购结果如何 , 国内企业减轻对于ARM架构芯片的依赖性 ,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
虽然ARM芯片架构在移动市场上一家独大 , 但另一个新兴的芯片架构RISC-V正在悄然崛起 。
CPU架构发展至今 , 已经形成以x86为主的复杂指令集(CISC)和以ARM、MIPS和RISC-V为代表的精简指令集(RISC) 。 撇开掉队多年、多次卖身的MIPS不谈 , 有机会与x86、ARM两大主流芯片架构一较高下的 , 无非只有RISC-V 。
RISC-V的特点在于其对外开源 , 任何人或者企业都可以基于RISC-V指令集进行芯片设计和二次开发 。 同时 , RISC-V还保持着中立、精简的特性 , 受到国内众多科技企业的拥戴 。
2019年7月 , 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头哥半导体推出“玄铁910处理器” , 号称是迄今为止最强的RISC-V开源处理器 , 可应用于5G、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等领域 。 阿里之所以选择RISC-V架构开发芯片 , 其目的就是为了不受ARM的技术限制 , 并引领RISC-V生态的发展 。
据悉 , 目前国内已经有大约300家以上的公司都在关注或以RISC-V指令集进行开发 , 2018年还先后成立了中国RISC-V产业联盟和中国开放指令生态系统(RISC-V)联盟 , 国内产学研领域对RISC热情持续高涨 。
对于RISC-V的商业化探索问题 , 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姚嘉洋向采访人员表示 , “RISC-V的商业化发展关键在于终端应用是否有意愿大量使用RISC-V架构的主流产品 , 例如智慧电表、智慧穿戴或是智能马达控制 , 这些产品都可被归类在互联网(IoT)领域中 。 由于这个领域应用范围极为多元 , 普遍拥有相对较高客制化的需求 , 其实是RISC-V可以发挥其特色的舞台 。 ”
但需要指出 , RISC-V虽说前景无限 , 但毕竟ARM架构如日中天 , 是目前芯片市场的主流架构 。 有数据统计称 , 截至目前 , 获得ARM公司授权的芯片出货量已经接近1900亿个 。 因此 , 要让企业从ARM转向RISC-V仍然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