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序言:
所谓“海禁” , 就是禁止海上对外贸易 , 尤其是民间个人或组织的海上对外贸易!在明王朝存在的260余年中 , 朱元璋设立的“海禁”政策 , 作为“祖训” , 终明一世没有一位皇帝敢明令废除 , 只是随着形势时而松弛时而严峻 , 进而影响了整个明王朝的兴衰 。
海禁|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朱元璋洪武时期海禁的开始实施 。
洪武十四年(1381年) , 朱元璋正式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三年(1384年) , 又下令“禁民入海捕鱼”!然而这些禁令收效甚微 , 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预期效果 , 私下仍有许多渔民私自下海 , 与外界进行贸易!屡禁不止的民间海外贸易 , 令朱元璋大怒 , 之后接连不断加大海禁强度 , 直至《大明律》中将“海禁”作为法律 , 海禁才正式开始了在260余年的大明朝的存在生涯 。
在《大明律》的《兵律》中有这样的条载: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 , 杖一百 。物货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 , 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 , 斩 。”
同时 , 在《大明律例》中有以下条载:
“凡沿海去处 , 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 ,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 , 将带违禁货物下海 , 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 , 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梟首示眾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 , 卖与夷人图利者 , 比照私将应禁军器下海 , 因而走泄事情律、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卫充军 。若止将大船 , 雇与下海之人 , 分取番货 , 及虽不曾造有大船 , 但纠通下海之人 , 接买番货 , 与探听下海之人 , 番货到来 , 私买贩卖 , 苏木楜椒、至一千斤以上者 , 俱发边卫充军 , 番货并入官 。”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 对于海上对外贸易 , 朱元璋制定的律法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严格 , 甚至可以用苛刻、无情来形容 。禁止渔民私建二桅以上的大船 , 进而让其无法在海上安稳活动 , 真是无所不用之际 , 直接从根本上断绝了民间私人的一切海外交通 , 这与后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本质上几乎差不了多少 。
为了与海禁政策相匹配 , 朱元璋还实行了沿海区域的迁界、征船户为军、加强海防等措施 , 真是煞费苦心 。
那么 , 朱元璋为何要实施海禁政策呢?朱元璋曾说过一句话:“朕以海道可通外邦 , 故尝禁其往来” , 直接道出了其实行海禁的一个原因 , 那就是:“海疆不禁” , 为了防止海外国家和势力的侵扰 。
【海禁|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洪武初期 , 朱元璋曾对日本两次用兵 , 均已失败告终 , 实行海禁虽说是个消极的方法 , 却能最便捷的解决沿海海防问题;其次 , 为避免海外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相勾结 , 如张士诚、方国珍等余孽 。
洪武年间 , 由于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 国家的商税显得微不足道 , 并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 。此时 , 明朝依托的是典型的自然经济 , 农业经济 。这种背景下 , 与外界贸易可有可无 , 国内经济完全可支撑国家运转 。明朝实行的是规模庞大的军屯制度 , 并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军费支出 , 而在封建社会 , 军费是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 , 洪武初期 , 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农业就可维持 , 海外贸易可有可无 。
海禁|从明朝的海禁政策入手,浅谈明朝统治者的心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朱棣永乐时期海禁的放宽 , 且积极对外交往 。
朱棣从侄儿朱允炆手中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 , 年号改称“永乐” , 针对对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虽未违背海禁的“祖训” , 却是加大了对外交往 , 在此背景下 , 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