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雁门关全景9月上旬 , 2020年山西旅发大会以“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长城博览在山西”为主题在忻州市举办 , 忻州境内长城遍布十三个县(市、区) , 是山西长城分布最广的地区 , 著名的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均坐落于此 。 9月23日 , “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长城线来到有“三边冲要无双地 , 九塞尊崇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 。时值金秋 , 塞外的风已有些微凉 , 雁门关细雨绵绵 , 脚踩在斑驳光滑的位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人物 , 赵武灵王赵雍、刘邦、李贺、顾炎武、慈禧太后、砖头上 , 耳边似传来金戈铁马声 , 依山面南而立的“历代名人壁” , 以浮雕形式展现了59光绪帝、毛泽东、阎锡山、周恩来、彭德怀等赫然在列 , 心中忽地涌起一种无边的感动 。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雁门关“历代名人壁”雁门关位于忻州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 , 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 自古以来 , 就有“天下九塞 , 雁门为首”的说法 , 因此有“中华第一关”之誉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 , 战国时期 ,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 曾在此设雁门郡 , 后经历朝历代的修葺完善 , 形成了雁门关 , 兵家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天下 , 失雁门而失中原’的说法 , 足见雁门关军事地位的重要 。 ”雁门关景区工作人员甄志介绍 。在这里 , 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 使“其后十余年 , 匈奴不敢寇赵 。 ”秦代 , 蒙恬率兵二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匈奴 , 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 。 汉武帝时 , 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曾经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 , 与匈奴浴血鏖兵 。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媒体采访人员竞相采访雁门既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兵戎相见的战场 , 也是民族和解的见证 。 汉竟宁元年 , 王昭君由雁门出塞与匈奴和亲 。 北宋年间 , 杨家将在雁门关地区与辽兵多次会战 。 北宋雍熙三年 , 杨继业在雁门关附近战斗中重伤被俘 , 绝食而死 。清代以来 , 随着中国北部疆界的逐渐北移 , 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 , 雁门关失去了战略作用 , 转而成为塞北通往中原的商道关卡 。“据史书记载 , 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达200余起 。 古代国灭亡、汉高祖被围、雁门之变、雍熙北伐……”甄志如数家珍 , 历史奔流淘尽千古英雄 , 李牧、李广、薛仁贵、李克用、杨家将、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坚等等一代代英雄及帝王们 , 在雁门关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 , 留下了悲歌壮举 。作为中原门户 , 雁门关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 , 一部雁门关发展史 , 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游客在雁门关驻足《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在9月的旅发大会上讲:“到了清朝 , 随着雁门关军事作用逐渐淡弱 , 这里又见证了晋商的崛起 , 也是八路军出师抗击日寇的首战之地 。 表里山河不容侵犯 , 中华民族一直屹立在万里长城的雁门关 。 ”纪连海认为 , 雁门关见证了太多中华民族的战争 , 这些战争既是我们的苦难史 , 也是我们的辉煌史 , 更是我们的奋斗史 , “必须得说有长城在 , 有中华民族在 , 所以我们在做旅游的时候就不能忘记历史 。 ”“历代帝王重视了有形长城的建设 , 却往往不重视甚至亲手毁掉那些护卫国家的栋梁、长城 。 ”采访中 , 齐鲁网编辑耿奇贤深深感叹 。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专题广告部主任卓上雄则借用《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的话说:“长城万里屹立在群山之间 , 应当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性格的一个符号 , 这就是长城存在的意义 , 王老师说出了雁门关乃至所有长城于我们而言的意义 。 ”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雁门关古长城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 聆听雁门关背后的岁月长流 , 也是深入了解一部长城军事斗争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古代建筑艺术史、汇通天下晋商史、中国红色革命史和劳动人民创造史的过程 。 历史的帷幕已经落下 , 血与火的碰撞也烟化成一个遥远的过去 , 而雁门关屹立于此 , 中华民族的奋进永不停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