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商|欧商在中国|对话伍德克:2020年后中国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_本文原题为 欧商在中国|对话伍德克:2020年后中国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编者按】
中欧贸易关系已有悠久历史 。 今年来 , 虽然全球疫情肆虐 , 两方仍保持着密切交往 。 9月14日 , 中欧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 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 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 。 中欧领导人的此次视频会晤被视为促进未来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动力 。
尽管如此 , 在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尚未结束的大背景下 , 欧企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 他们的经营情况如何?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动摇欧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未来中欧经济发展如何继续共赢?为了解上述问题 , 澎湃研究所推出“欧商在中国”系列报道 , 与14位中欧人士探讨当前的全球局势与中欧应对之策 。
今天刊发系列第一篇 ,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中国欧盟商会现任主席伍德克(J?rg Wuttke)的专访 。 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中欧经贸往来现状 , 我们在文末制作了数据图表 。
澎湃新闻 王基炜 制图
1982年 , 伍德克第一次来到中国 , 走在北京的街上 , 来回穿行的自行车让来自德国这个汽车制造大国的他感到十分新奇 。 当时他无法想象 , 三十余年后 , 这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 而自己也将在这里扎根 , 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发出来自企业的声音 。
自2007年起 , 伍德克曾先后三次当选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 在中国多年的他意识到 ,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 中国市场的变化不仅在于持续增大的体量 , 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 中国消费者变得越发有经验 , 价格不再是影响购买的唯一的参考 , 产品的质量和生命周期成本也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 这意味着 , 在华经营的欧企必须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和设计 。
然而 , 近年来 ,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 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变化 , 在华欧企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 根据今年7月中国欧盟商会对千余家会员企业进行的 商业信心调查 , 受疫情与贸易战双重冲击 , 近三成企业预计其研发和业务将受到消极影响 , 并会出现收入下滑的情况 , 有14%的企业表示必须通过裁员的方式削减成本 , 以弥补业务损失 。
面对新的情况 , 伍德克认为 , 大多数欧盟企业早已扎根在中国 , 并融入了地方产业链的发展 。 但是 , 他们期待看到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 并在服务业方面增加国际合作 。 以下内容整理自9月4日澎湃新闻对伍德克的专访 。
澎湃新闻:目前在华欧企正逐渐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恢复 , 但疫情的持续蔓延也让这一恢复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 。 此前您曾谈到希望“中国能抓住当前形势带来的机遇” 。 具体来说 , 您认为当前有哪些机遇?
伍德克: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受到疫情冲击 , 然后第一个从危机中走出来的国家 , 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个当前还在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国家 。 但同时 , 中国市场也有系统性的问题 , 比如债务、老龄化、中美贸易战和服务业升级困境等等 。
我认为 , 当这种危机发生时 , 政府想要通过财政投入刺激经济 , 应将重点放在切实有效的领域 , 例如高科技、教育 , 以及医保事业;毕竟经过疫情 , 人们更加意识到了医疗保险的不确定性 。
回顾过去 , 虽然每每危机都对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中国几乎不会浪费掉危机中所蕴含的机遇 , 在中国生活三十多年了 , 我见证了中国市场所遭遇过的诸多挑战 , 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经济波动 , 但中国成功将危机转为经济发展的机会 , 加入了世贸组织 , 为自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当前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非比寻常 , 几乎与欧洲和北美市场相当 , 这是中国市场逐步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 但是中国经济的开放仍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 一些行业领域甚至还没有对外资开放 。 举例而言 , 欧洲企业只占中国银行业不到2%的市场份额 , 保险业也只占有2.5% , 不过在某些行业 , 欧洲企业却也拥有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 如汽车产业 。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 , 中国应着力于继续深化市场开放 , 中国消费者也可以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