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商|欧商在中国|对话伍德克:2020年后中国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二 )


澎湃新闻: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 中国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 , 欧洲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新模式?
伍德克:这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 , 我们期待着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一新模式对于在华外资企业发展的意义 。 从总体上来说 , 双循环比单循环要好很多 , 而对外资企业而言 , 显然国际循环更加重要 , 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 , 与欧洲的密切接触可以让中国更好地平衡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 。
作为外资企业 , 我们不希望“内循环”的模式将中国市场发展转变为内向型;我们希望这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发挥本土消费潜能的方式 , 从而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 不过 , 这种转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 因为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很大程度上做到“自产自销” 。
众所周知 , 中国消费者习惯于优先储蓄以应对未知风险 , 因此 , 解决中国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对于激发中国国内市场的活力至关重要 。 然而这并不容易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多年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 欧洲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已经较为完善 , 我认为中国也可以往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
澎湃新闻: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William Zarit谈到中美关系的变化对美国企业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 中美关系变化对在华欧企造成了哪些影响?企业采取了哪些对策以缓解危机?
伍德克:显然 , 中美贸易摩擦和技术争端会让很多企业面临难以合作的窘境 , 我们当然不希望中美脱钩 。 全球化虽然并非完美 , 但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 , 中美脱钩只会让所有参与方都受到负面影响 。
欧洲方面已经开始讨论企业探寻分散投资的可能 , 比如将部分投资转移出中国以降低脱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但是 , 这样的讨论是相对有限的 , 根据我们对会员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 , 十年前有20%的欧洲在华企业认为自己在未来会转移出中国 , 今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0% 。
这说明 , 即使在危机中 , 在华欧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较强信心 , 我们的调研显示 ,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占据全球增长的30%之多 。 目前对于在华外资企业来说 , 最重要的是不要短视 , 不要仓促做出会危害企业发展长远利益的决定 。
澎湃新闻:欧企是否担心欧盟会迫于压力与美国采取同样的强硬立场对待中国或被鼓励从中国撤回?
伍德克:我不认为欧洲有必要为美国工作 , 我们是亲密的盟友 , 在历史上有紧密的联系 , 但同时欧洲也是巨大的经济体 , 有自己的利益所在 。 在国际贸易方面 , 欧盟确实需要建立相关的市场防御机制 , 一方面保持市场开放 ,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市场竞争因多重资本注入而发生扭曲和不利转变 。
大量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投资 , 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 , 欧企都面临的类似的竞争对手 。 在华欧企与中国国有企业竞争时所面临的困境 , 即使回到欧洲后也依然存在 。 所以 , 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之间的当务之急是不断优化自己的市场环境、追求共同利益 , 贸易保护主义对任何一方都无益处 。
澎湃新闻:出于规避风险或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 , 有些企业已经将工厂转移至东南亚等地 , 有多少欧企可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伍德克:如果查看相关数据可以发现 , 一些外资公司确实开始离开中国 , 但据我所知 , 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与中国资本共同开设的合资公司 。 他们转移自己的产业链大多是因为自己的主要客户在美国 , 因此在越南、新加坡等地生产可以使其享受当地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 , 这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
但对于其他在华的外资来说 , 只要客户和市场在中国 , 基本上都不会轻易考虑转移 , 因为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是非常难以取代的 。
可能只有具备极强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会受到国际关系波动的影响从而转移 ,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 。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 , 中国对欧洲来说是制药的重要基地 , 全球有40%-50%的活性药物成分(API)产自浙江和江苏 , 这些原材料会被运往印度制成药品出口至欧美市场 。 但中印关系日趋紧张 , 欧洲各国可能会因此而考虑转移产业链 , 以保证药品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