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鱼零食大王”周劲松:15岁少年开启的30年突围人生|约见·资本人

他曾是穷小子 , 但无论生活如何窘迫 , 他都一直保持着一颗不甘贫穷的进取之心 。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 , 他用30年时间不断的突围 , 从农村娃蜕变成营收近10亿的零食大王 。
他叫周劲松 。 9月14日 , 他敲响了上市宝钟 , 沪深两市由此迎来了“鱼类风味零食第一股”——华文食品 。 这是继绝味食品和盐津铺子之后 , 湖南第3家休闲食品上市公司 。

大王|“鱼零食大王”周劲松:15岁少年开启的30年突围人生|约见·资本人
文章图片
15岁 , 扛起生活的重担
“苦难是人生的垫脚石 。 你经历的苦难越多 , 站得也就越高 。 ”
周劲松是一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 1972年 , 周劲松出生于湖南平江一个贫困县 , 贫寒的家庭状况与环境 , 让他从小就产生了寻求改变的想法 。 15岁那年 , 因为不想给家庭增加负担 , 周劲松辍学开始了走街串巷的生活 。
“我们平江是个贫困县 , 大家都很穷 , 我家里是更穷 , 父亲身体不好 , 吃饭都是很成问题 。 为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 我就决定出来去做点小买卖 。 “

大王|“鱼零食大王”周劲松:15岁少年开启的30年突围人生|约见·资本人
文章图片
40年前平江旧貌 梁伟仁/摄
食品工业是平江的传统产业 , 有悠久的历史 。 据《平江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 , 长寿酱干就列为宫廷贡品 。 ”目前 , 平江本地还有许多加工酱干、杨梅、果脯、蜜饯的小作坊 。 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养家糊口呢?经过了简单的市场调查后 , 周劲松决定先做“倒腾“的买卖 。
“我们乡镇上有一个有点名气的蜜饯厂 , 我决定帮他们卖这些东西 。 当时 , 我的同伴去工厂干活一天赚两、三块钱 , 但我骑自行车 , 拉一车货出去推销 , 一天就能赚个20多块钱 。 那一年下来就能赚三四千块钱 , 收入还蛮高 。 ”
“踏着夜幕上班 , 再踏着夜幕下班 。 ”这是周劲松初入社会工作的常态 。 短短两年时间 , 他骑坏了5辆自行车 , 踏破了几十双鞋 , 但他都咬牙挺了下来 。 谈及那时的动力 , 周劲松笑言 , 除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外 , 最大的愿望是能买一辆3000元“巨款”的摩托车 。
渐渐地 , 凭借着诚信经营和满腔热情得到了客户认可 , 300多个小卖部与周劲松建立了合作 。 而这一拳一脚打出来的销售网络 , 也为他的创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
80年代平江小卖部 梁伟仁/摄
“我当时想 , 既然我自己已经有这些渠道 , 完全可以自产自销 , 也可以解决家里人的就业问题 。 平江酱干 , 是我们当地的一个传统小吃 。 当时 , 我叔叔也在做酱干 , 所以 , 我就决定去他那里学艺 。“
【大王|“鱼零食大王”周劲松:15岁少年开启的30年突围人生|约见·资本人】用了几个月掌握酱干制作技术后 , 周劲松决定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 。 然而 , 周劲松创业的想法一经提出 , 便遭受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
”当时 , 搞个作坊得花千把块钱 , 我年纪又小 , 家人觉得风险太大了 , 都不太支持我 , 但我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 , 实在没办法 , 他们只能同意了 。 产品生产出来后 , 卖的还是挺顺利的 。“周劲松回忆称 。
虽然产品被当地所接受 , 但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 究其原因就是:平江 , 以及周边地区酱干市场已较为饱和了 。
在一个饱和的市场里 , 生意只会越做越艰难 。 周劲松很快就意识到想在酱干行业继续发展下去 , 必须要转变思维 , 找到另一条“活下去”的路子 。
背井离乡 , 开辟新的市场
“不逼自己一把 , 你永远不知道自身潜能有多大 。 ”1994年 , 22岁的周劲松不顾家人的反对 , 怀揣着3000块钱 , 背上简单的行囊 , 去开辟新的市场 。 他从长沙出发 , 到宜昌 , 到襄阳 , 一路北上至河南洛阳 。 最终决定在洛阳扎根生产酱干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