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重农抑商?( 四 )
《资治通鉴》它可以满足我们的理论旨趣 , 但是它不能取代框架的分析 , 制度的分析 。 而且新文化史 , 如果不能照见制度的框架(太阳) , 就会成为家长里短的琐屑 , 没有研究意义 。 通过新文化史的研究 , 我们不过是用它来展现制度的变化、社会趋势的变化 , 它终究只是一个具体的案例而已 。我在《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里也讲过制度变化 。 比如说汉魏到魏晋 , 统治者在设计这个国家管理制度的时候 , 不断接受前人的教训 , 按照司马迁在《平准书》里的话叫“承弊易变” , 就是过去有弊端我现在要变革 , 变通 。承弊易变 , 是说建立新的体制时 , 就考虑到如何纠正旧体制的弊端 。 由于制度运行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 单边改动制度 , 有时候事与愿违 。如东汉末年军阀纷争 , 宦官、外戚专权 。 曹魏就改变了以前的制度 , 朝廷外戚不问政治 , 地方宗室不封诸侯 。 结果司马懿在中央掌握政权 , 曹家就完了 。 司马家族建立晋朝之后就接受了教训 , 大肆分封宗室为地方诸侯 , 中央则有外戚托孤 。 结果内有外戚杨骏专权、贾南风乱政 , 外有分封造成的八王之乱 。
“八王之乱”示意图我们从制度的角度看 , 各个朝代都是因不同的原因灭亡掉 , 西晋就是因八王之乱而灭亡 。 唐朝也有制度的承敝易变问题 , 唐朝前期繁荣的制度红利有两个:一个是民族融合;第二个就是均田制 , 耕者有其田 。汉朝武帝以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 魏晋也是如此 。 北朝实行到唐朝初年完善的均田制 , 有点贯彻耕者有其田的意思 , 重点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 。改革初期的农地承包制度 , 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 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 但是 , 今天它变成了需要改革的制度 , 因为小农经济的收入是有限的 , 不能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 , 要有更灵活的用工和土地制度 。
唐朝版图唐朝的均田制也遇到了类似的瓶颈问题 。 唐朝还有军事制度的变革问题 , 当时的军事制度已经不能解决边疆的防务问题 。 所以新史学就是只见树木没有森林 , 但是厌倦了森林的时候觉得树木很好 , 现在厌倦了树木 , 就期待大片森林 。治史应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史学本身魅力提供了无穷的多样性 , 有探究大趋势 , 有重视小观察 , 有从事件看趋势 , 有从制度分析框架 。
推荐阅读
- 富士康等苹果供应商被施压:将30%业务搬出中国
- 外媒评述:国际人权论战中国反守为攻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为什么粮食产量不如中国?
- 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了?
- 大桥|中国戒备最森严的大桥,从这路过不得停留,武警24小时轮流值班
- 美宇航局计划4年后送首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上月球
- 从广场大妈看中国人的幸福感
- 美驱逐中国留学生,恰恰对国内平民子弟是利空
- 黄金周”结论:中国旅游业已完全“康复
- “金九”失约 9月份中国楼市价量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