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的经济为何会被拖垮?( 二 )

浅析苏联的经济为何会被拖垮?
通过该表可以计算出一个产品的变动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苏联的影子价格计算方法 。 经济学上求解(影子)价格的一个必要假设是消费者对于各商品之间的相对效用关系 , 也就是要设定效用函数才能求相对价格 。 苏联数学家显然无法很好地估计人们的效用函数 , 而只能大约估计“每人每年平均消费322.5个面包和0.6双鞋” , 对于新出现的产品如电话、电视机以及其更新换代对于需求的影响是一无所知的 。 这种供给侧工具对于军工集团内部协调生产很有用 , 但对于满足人民的需求根本不合适 。 计划制定者需要给不同商品赋予一个权重来加总成总效用 , 通过最优这个总效用来确定最优资源分配(在市场经济中这个权重等于边际效用也等于价格) 。 没这个目标 , 怎么判断同样的牛皮应该生产100个汽车坐垫还是200个公文包?一个显而易见的可行做法是用之前存在过的价格 , 但由于边际效用变化是非线性的 , 加上又存在优先重工业带来的生活用品价格扭曲政策(强行压低) , 所以这种估计实际上几乎没可能接近真实的影子价格 。 资源最优分配理论作为最优化理论的一种分支 , 核心难道不是目标函数怎么定义么?那么影子价格是怎么影响到目标函数的?最优化建模中一定是先定义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再确定限制条件(constraints) 。 后面基于这两者再选择正确的求解方法 。 求解方法里面可以分为两类 , 精确算法和近似算法 。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是求解算法中的一种 。平衡表对市场自由调配优越是建立在大工业体制的基础上 , 当社会主要产值都集中在重工业品上 , 平衡积分卡至少可以实践操作 , 但是当产业重心向三产 , 社会产品日益丰富 , 平衡表的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 , 不过以苏联的体制也实现不了转型罢了 。 计划经济除了让资源最优化配置 , 更关键的是要扎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 , 抓住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 , 消除了市场中单个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通过合理分配剩余价值 , 科学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 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 简单说就是计划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终结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 使得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浅析苏联的经济为何会被拖垮?
国家计划是这样来的市场经济是成百上千万企业主和企业高管的分布式计算和智慧的统计总和(所谓“看不见的手”) , 这个系统在实践中自觉的动态调整 , 偶尔也会拥堵失灵 , 也可能产生雪崩式的经济危机 - 因为有个人和社会恐慌的心理因素;而计划经济是几万人的智慧 , 理论和强大的集中算力的结合 , 是基于理论模型和过往数据的模拟 , 计划和预测;计划的理论数据不可能完美 , 计算过程和执行过程如果出现失误 , 有可能产生局部或整体崩溃的危险 , 效率低 , 反应慢 , 但经济无序崩溃的可能性小一些 。随着模型的完善 , 人工智能 , 数据科学和计算技术的进步 , 生产/市场信息的高速即时采集和处理 , 能不能说计划有可能获得比市场之手更准确灵活的性能呢?市场之手在垄断企业面前被斩断了 。 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是不是应该更高?浅析苏联的经济为何会被拖垮?
西方研究的苏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未来是无法计划的 , 尤其是科技发展 , 行业内的科学家都看不清技术的发展方向 , 何况什么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比如苏联错误地选择了晶体管作为电子科技发展方向 , 并通过计划执行 , 相当于错上加错 。 计划经济这套体系底层末端需求变化太多太快 , 所以除非你有超大算力和几乎0延迟的到人统计系统 , 否则肯定是要么抑制需求 , 要么系统计算赶不上变化 。 但是把统计层级往上提几个层次 , 那么原材料、初级产品或者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固定的劳动模式配上目前的计算和统计能力 , 是可以运行得不错的 。 说白了就是技术能力都是有个范畴的 , 随着技术能力提高这个范畴也在扩大 。 但是误差0.01m的尺你非要去精确到0.0000001m , 事无巨细的扩张你的处理范围 , 那么出问题也是必然 。事实证明对于后发国家尤其前殖民地国家, 靠苏联率先实践的那套计划经济能够最快速的搭建起工业框架, 保证经济稳定, 对命脉行业大有好处 。 但是对于部分消费品, 非必需品还是显得不够, 也就是不够"灵活", 但这也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 计划经济实际上空间很大, 并不一定得是苏联那种. 不知道未来人类能不能搞出理想中完美的计划经济 。 苏联式计划经济和创新的关系 。 比如说 , 电子游戏这样的娱乐型产品 , 一开始就是毫无生产价值的纯Geek玩物 , 但是在商人逐利的能动性下 , 如今电子游戏产业已是一个拥有庞大市场的产业 。 而且深受全世界人民群众欢迎 。 它的发展在技术上又不断反馈计算机图形学的不断进步 。 这样的一个过程 , 在计划经济中能实现吗?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模式下 , 做计划的科学家和领导如何发掘这种从零开始的非生产性的新事物?苏联在随机数学和概率论方面成就很高 。量子物理当时苏联研究得很深 。 越是庞大的系统 , 越要研究混沌控制 。 真正的难点在这里 , 如果只是运筹学 , 有什么难的 , 请苏联专家编好十三五规划 , 然后按规律运行就可以了 。 苏联作为搞计划经济的极致 , 所以越到后期越意识到混沌管理的重要性 。 数学公式整得再完美再准确又怎样 , 就算真给你算准了全国人民需要多少辆小汽车 , 你能算出当中有多少人需要轿车 , 有多少人需要的是SUV吗?还有高中低配 , 空间大小燃油东;公里经济性这些需求吗?这就是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品都是傻大黑粗不好用的原因 , 注定要被市场经济和时代淘汰掉 。 这个东西的基础20世纪解决不来 。 虽然关系计算有通用模型 , 但是资源生产力之类的量化还是通过经验知识 , 而且就算是获取的原始数据也不一定真实 , 充满大量瞒报造假 。 至少要信息论和混沌学的知识加进来才能有所改善 , 经济体系不是一个线性系统 , 很多时候模型都是不可描述的 。 只要人还是生产的主导者 , 计划经济就很难做 , 人是经济系统中最大的非线性因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