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明:愿在最好的时代为国防军工事业奋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何晓明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一个人能将所学、所长 , 投入一份喜爱的事业 , 这是一种幸福;而如果 , 这份事业亦是国家之所需 , 那么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 , 这何尝不是一份幸运 , 一份荣光 。二十多年来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总体部主任、国防重点型号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何晓明正是带着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 埋首拼搏于国防科技事业一线 。这位“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感染着后辈 ,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他的团队 , 没有一人离开 。
科技攻坚 助力国防
“我的履历特别简单 , 就这么一条 。”1999年 , 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何晓明加入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 专业对口 , 从事信号处理工作 。那时候的“新人小何”觉得 , 面对一个又一个急需突破的技术挑战 , 能用所学的知识去突破 , 看着新技术诞生、实验得到验证 , 总有满满的个人成就感 。渐渐地 , 从“徒弟”到独立成为模块、分机型、型号负责人 , 看到越来越多参与或领先研发的新装备应用到用户单位 , 何晓明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份工作对国家的意义 , 也愈发感受到自己肩头的责任 。
这是一份既要付出脑力又要付出体力的工作 。面对世界航空电子侦察装备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 , 何晓明意识到 , 必须对标一流 , 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 真正成为学者型、专家型高精尖人才 。他长期关注和跟踪国内外国防军工电子装备的发展 , 积极钻研现代电子情报理论;面对技术难关 , 他不畏艰难 ,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型号研制和总装重大背景课题研究 。对何晓明来说 , 压力最大的时刻并不是研发 , “装备在交付的一刻才是它的生命的开始 。我更关心装备能否发挥应有的效能 。”
这些年 , 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坚守在军工科研一线 , 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某型机载综合电子情报侦察系统 , 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 , 获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 。
吃苦耐劳 身先士卒
科学理论、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 最终是为了服务国防 , 因此外场试飞试验是检验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 , 也是何晓明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新项目的外场试飞试验往往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 在4000米高空极度缺氧环境下 , 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头晕目眩、呕吐不止的严重晕机和飞机失控姿态急剧变化的生死考验 。“有一次在直升机上试验 , 飞机要做360度三维盘旋来收集数据 , 剧烈的颠簸下身体已经严重不适 , 但是手里的测试不能停 。那一次落地之后 , 大家都瘫倒了 。”尽管如此 , 何晓明始终是团队里参与试飞次数最多的人 , 他要提前研究试飞方法 , 制定合理的试飞航路 。而每次试飞 , 他都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 , 带头果断地在飞行任务单上签字 。
从酷暑到严寒 , 这些年 , 何晓明和团队几乎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 “有他的地方我们都不怕 。”这些艰苦的旅程也更令大家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 , 也凝聚了认同和信任 。
传承精神 共同奋斗
21年过去了 , 已经有同事唤他“老何” , 他也成了“师傅”带了不少徒弟 。如今何晓明的团队里已有二三十人 , 从70后一直到90后 , 没有一人离开过 。“我们的团队好像一直挺稳定的 。一群人聚在一起做喜欢的事 , 看着我们的装备国防军工在使用 , 很有自豪感 。”
何晓明至今记得自己导师的严谨 , 那是小到一个电阻、一个欧姆都要亲自测试、二次确认的细致;他也记得档案室里那些前辈们留在油印刻纸上一丝不苟的工整图纸 , 那些认真的痕迹一直留在他心里 。“我们的工作是代代传承的 , 一批批国防科技工作者为之努力 , 一件件设备、技术迭代更新 , 我也想参与这份传承 。” 所以在何晓明的团队里 ,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 只要对项目有利 , 只要是真知灼见 , 没有论资排辈之说 , 都能得到尊重和认可 。
推荐阅读
- 国防|国防科技大学“学霸”笔记的N种打开方式
- 歼-20|美国六代战机试飞?美国51区上空突现神秘飞行器,黑科技满满
- 北斗|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要扭转“北斗”关键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一条路,创新
- 涂层|脆弱木板秒变铜墙铁壁?黑科技涂层轻松防御爆炸冲击波
- 国内军事|科技拥军 双向受益
- 武器装备,国防军|解放军新型边防巡逻服长啥样?里里外外15件 适用高原寒冷地区
- 何晓明|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明:20余年坚守国防科研一线
- 国防军|德军选择黑内尔公司MK556作为新一代自动步枪 竞争者HK公司仍可上诉
- 何晓明|最美科技工作者|“国家队”总设计师何晓明与中国军工的二十年
- 国际军事|数千份“套娃”合同曝光!美科技巨头和军方关系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