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要扭转“北斗”关键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一条路,创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开拓创新寻梦境 ,
放眼乾宇砥砺行;
融慧集智展雄姿 ,
合力攻坚牧群星 。
【北斗|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要扭转“北斗”关键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一条路,创新】造就天网裕民众 ,
福惠全球驭时空;
人寰和谐中华愿 ,
类锡世界谋共贏 。
这是2020年6月23日 , 北斗三号收官星发射成功 ,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以北斗人对北斗三号的追求“开放融合 , 造福人类”做的一首藏头诗 。
林宝军 ,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2009年9月 , 长期从事卫星空间应用总体工作的林宝军从中科院调至上海 , 负责带领团队研发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自2011年起 , 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 全面主持导航卫星研制工作 。当时 , 国际舞台上的导航系统正由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欧盟伽利略三分天下 。这些系统的研发时长均在10年以上 , 而我国要发展自主导航卫星则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设障、国内专业人才匮乏、适合的空间频率被瓜分殆尽等严酷现实 。
面对“中国能不能做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的疑问 , 林宝军的回答是:“要做就做最顶流的产品 。”但要真正做到“最顶流”技术难度之大、任务要求之高、研制进度之紧 , 在小卫星历史上前所未有 。为了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标 , 林宝军和团队成员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
一直以来 , 我国传统的航天器件研发的规律是先调研各国水平 , 然后找差距 , 再定位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 。林宝军一针见血地指出 ,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 。
在卫星研制领域 , 通常攻关一项航天技术要用十年时间 , 当这一技术在轨运行十年后 , 寿命末期已是近二十年前的技术 , 先进性难以保证 。如何处理可靠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是“北斗人”必须面对的难题 。关键时刻 , 林宝军勇于拍板:上新技术!“避免去走别人已经走过但没必要走的路 。”林宝军说 。
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研制过程中 , 林宝军一一突破了“新技术不超过30%”、“短板理论最经济”、“进口器部件更可靠”等观念束缚 , 创新提出“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的观点 , 解决制约系统的技术瓶颈 。其中 , 大胆采用国际首创的高效固放等超越GPS的创新技术 , 推动了北斗实现跨越式发展 。
为使导航卫星具有长期国际竞争力 , 林宝军带领团队采用的新技术超过70%;从“长板理论”出发对卫星配置进行前瞻性规划 , 用未经在轨验证的创新技术补足短板;在保底思维基础上 , 通过薄弱环节识别和远强于鉴定条件或运行条件的强化试验等方法尽早暴露风险;通过加强试验的覆盖性、充分性、有效性来化解风险 。
终于 , 北斗用上了我国在全球首创的“双氢双铷”星载时频系统 。实践也证明 , 它使卫星的授时精度世界领先 。“氢原子钟是新技术 , 并未经过航天验证;但有成熟的铷原子钟保底 , 通过时频无缝切换技术 , 万一氢原子钟出了故障 , 我们仍能确保卫星正常使用10年 。”林宝军自豪地说 , 别人家的导航卫星 , 只能让你知道自己在哪儿;我们的北斗 , 还可以让你告诉你想要告诉的人自己在哪儿 。
在轨运行结果表明 , 创新没有产生问题 , 创新恰恰解决了导航卫星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难题 。基于“龙芯+Flash”填补了国产高性能CPU应用的空白以及PROM禁运的问题 , FPGA、DC/DC、微波等核心器部件也全部国产化 , 彻底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
推荐阅读
- 美国|南海重要航道航标,全部换成北斗设备,美再也无法随意监视
- 国防|国防科技大学“学霸”笔记的N种打开方式
- 歼-20|美国六代战机试飞?美国51区上空突现神秘飞行器,黑科技满满
- 涂层|脆弱木板秒变铜墙铁壁?黑科技涂层轻松防御爆炸冲击波
- 国内军事|科技拥军 双向受益
- 何晓明|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明:20余年坚守国防科研一线
- 国防军|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明:愿在最好的时代为国防军工事业奋斗
- 何晓明|最美科技工作者|“国家队”总设计师何晓明与中国军工的二十年
- 国际军事|数千份“套娃”合同曝光!美科技巨头和军方关系不一般……
- 特朗普|在美国“永远的战争”中扮演角色,美科技巨头与军方关系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