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一个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天上紫微垣 , 地上紫禁城 。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宫殿竣工以来 , 这座巍峨壮美的建筑群已矗立600年 。 在600年的传承中 , 紫禁城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 , 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怀的实物例证 , 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9月10日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 。 展览通过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 , 讲述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营缮与保护情况 , 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 , 领略紫禁城600年积淀的文化魅力 。集古代建筑之大成从午门西马道进入展厅 , 256米长的展线上 , 紫禁城600年的时光徐徐展开 。 展览紧扣“时间”这一主题 , 选取600年中18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来讲故事 , 并以紫禁城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为背景 , 展现时序轮回中的变与不变 。展览分为西雁翅楼、午门正楼、东雁翅楼三个展厅 。 西雁翅楼展厅的主题为“宫城一体” , 主要讲述紫禁城营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内布局的改变 , 体现明代宫城建设理念及建筑技巧 。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 , 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 , 此后共有14位明代皇帝居于其间 。 紫禁城建筑继承唐宋规制 , 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 , 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 , 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 。展厅里一组来自南京博物院和凤阳县博物馆的琉璃构件 , 诉说着北京紫禁城与南京“新宫”、凤阳中都的一脉相承 。 这三座明代宫城均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 ,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礼制思想 。 紫禁城四角设有四座角楼 , 外朝三大殿院四角还有四座崇楼 , 这种设计亦是源于《周礼·考工记》中的“四隅之制” 。紫禁城的营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同时也凝聚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血 。 以木作为例 , 建造大殿所需的楠木生长在深山密林中 , 采伐过程十分艰险 , 采木工常“入山一千 , 出山五百” , 采伐后还要疏通运河、开辟道路 , 将木料从南方运至北京 。 营建宫殿所需的砖瓦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也很惊人 。 琉璃瓦有筒瓦、板瓦、滴水、勾头等不同形制 , 砖有城砖、地砖、金砖等多种类型 。 据统计 , 紫禁城城墙、宫墙及三台所用的城砖数量在8000万块以上 , 每块城砖重48斤有余 , 总重193万吨 , 生产和运输都极为艰巨 。展厅里陈列的《徐显卿宦迹图册》《朱瞻基行乐图卷》等古代画作 , 反映了明代紫禁城部分宫殿的格局 。 《徐显卿宦迹图册》是明代翰林官员徐显卿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的真实写照 , 其中有一页“皇极侍班”描绘了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举行大朝的情景 。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 , 图中的建筑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有所不同 。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静介绍 , 太和殿两侧原为斜廊连接 , 不利于防火 , 清代康熙帝重建太和殿时 , 将斜廊改成防火墙 , 即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样子 。宁寿宫漆纱首次展出步入午门正楼展厅 , 一套清乾隆时期的宝座屏风陈设格外引人注目 。 整套文物除了雕工繁复、镶嵌精美的紫檀家具外 , 还有掐丝珐琅太平有象、甪端香薰、亭式香筒、金鹤香薰等 , 尽显庄严华贵的皇家气派 。 正楼展厅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馆员张杰说 , 以往观众参观大殿时只能远看 , 这套文物让大家得以近距离欣赏皇帝临朝时的器物陈设 。午门正楼展厅主题为“有容乃大” , 展现了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 。 清代共有10位皇帝生活在紫禁城 , 为满足其理政、寝居等功能需求 , 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 , 多次进行重修或改建 , 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面貌 。“坤宁宫是皇后寝宫 , 它的改建体现了清初满汉文化的碰撞融合 。 ”张杰介绍说 。 顺治帝入关后 , 仿沈阳清宁宫重修坤宁宫 , 康熙朝以后大婚合卺礼按满族传统由乾清宫移至坤宁宫 , 萨满教祭祀活动也在此举行 。 展厅里展示了神铃、锦幅、七星女神画像等坤宁宫夕祭用品 , 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色彩 。来自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兽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看点 。 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 , 制作精巧 , 形象生动 , 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寓意 。 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 , 只在太和殿出现 , 是太和殿建筑至高等级的体现 。 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的猴面人像 , 颇似传说中的雷震子 , 将它置于太和殿之巅 , 有驱雷避火之意 。张杰告诉采访人员 , 展厅中有不少文物为首次展出 , 如神武门唐卡、养心殿符板及五供 , 都是古建筑檐檩上放置的镇物 , 还有一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漆纱 , 来自目前尚未开放的宁寿宫符望阁 。 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准备的宫殿 , 其建筑装饰华美绝伦 , 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工艺巅峰水平 。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的第四进院落 。 展柜里这件花纹繁复的描金银漆纱 , 是符望阁南间的窗槅心 , 它的厚度和一张普通A4纸差不多 , 却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六层组成 。 这件漆纱制作于1773年 , 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 , 仍然未能实现对其工艺的彻底理解 , 更难以原样复制 。 此次展览是它200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 , 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 , 以后恐怕也难再有机会展出 。展厅东端有一座1:350比例的紫禁城宫殿建筑全景模型 , 让观众可以纵览紫禁城全貌 。 模型中设置了9处打卡点 , 扫描二维码即可打卡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其中有一座灵沼轩 , 是以砖石和金属为主体结构的西洋式建筑 。 灵沼轩位于延禧宫内 , 由德国设计师设计 , 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建造 , 因辛亥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工 , 至今未完工 。 这座建筑的构造和装饰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特色 , 反映了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 。讲述守护国宝故事1914年 , 古物陈列所成立 , 紫禁城自此对外开放 。 1925年10月10日 , 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在乾清门内举行 。 东雁翅楼展厅以“生生不息”为主题 , 通过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档案和实物展品 , 展现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工作成果 。展柜里 , 一本1933年印制的《故宫日历》吸引了采访人员的目光 。 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初期开发的文化产品 , 从1933年至1937年持续刊印 。 日历采用活页形式 , 每页正面是日期、节令 , 背面为经典绘画藏品 , 并附上时代和名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 为保护国宝不在战火中受损 , 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历时十余载、行程数万里的文物南迁 。 1.9万余箱文物在长时间的辗转颠簸中损失极微 , 创造了战争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 展览中的《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南迁物品清册》《文物播迁经过路线图》等档案文献 , 讲述了老一辈故宫人赤心护国宝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 , 故宫的保护和修缮翻开了新篇章 。 1961年 , 故宫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7年 , 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2年 , 以武英殿大修为试点工程 , 故宫的“世纪大修”拉开序幕 。 展厅里展示了一座清代请神位龙亭 , 并用视频阐释了龙亭的修缮过程和方法 。 从中可以看出 , 故宫的古建筑保护修缮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 ,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 , 让文物古建重焕光彩 。如今 ,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木结构建筑群 , 也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 ,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 , 让观众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曾经的紫禁城、今日之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让珍视遗产、保护遗产、传承遗产的理念融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洪流中 。
推荐阅读
- 时间!暂停!定格紫禁城的这些瞬间
- 故宫特展带你“穿越”紫禁城600年变迁
- 坐着高铁看中国 带你看遍中国经济新风景
- 京沪高铁|坐着高铁看中国|京沪高铁4小时 带你看遍中国经济新风景
- 新“京城四少”的财与色
- 《梦断紫禁城》和珅上路前儿歌
- 大数据 | 故宫紫禁城的600年风云
- 慈禧太后晚年为什么很少居住在紫禁城?
- 故宫|故宫600年大展定名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9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