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者遗族:生死两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三 )
图源:站酷海洛小乔的家庭 , 就经历了两次自杀 。爸爸自杀后 , 妈妈把三个孩子拉扯长大 。 未料 , 最小的孩子 , 唯一的儿子也自杀了 , 这让妈妈和两个女儿陷入困顿 。来亲友团体的决定 , 是这位妈妈的二女儿小乔下的 。 爸爸自杀后 , 小乔曾经有几年的时间走不出来 。每个人表达哀伤的方式和走出悲痛的速度 , 并不相同 。 小乔发现 , 撑过了弟弟自杀后最难的半年 , 妈妈却流露出「不想活」的念头 , 而三妹也像变了一个人 , 连班都没法上 。 她想救妈妈 , 救三妹 , 想让这个家存在下去 。当她提出去就医开药的想法时 , 妈妈一口拒绝 。 她劝妈妈陪三妹来参加亲友团体 , 妈妈才同意 。那时候的小乔妈妈 , 抑郁情绪很重 , 自己说不知道魂丢去哪儿了 , 就像行尸走肉 。 郎俊莲记得 , 她第一次来参加活动时 , 说自己很怕冷 ,4、5 月份的天 , 是穿着羽绒服来的 。深陷悲伤里的小乔妈妈 , 很难叙说 , 郎俊莲发现 , 这一家三口都在悲伤中 , 但每个人的悲伤表达方式不同 , 也都欠一个好好共同跟逝者告别的仪式 , 就带他们到沙盘室 , 让他们共同制作一个作品 , 通过沙具来表达和流动情感 , 把心里的故事摆出来 。妈妈摆的是自己的悲伤 , 三姐关注的是弟弟的爱好 , 小乔的沙具则在围绕和贴近妹妹和妈妈 。 作品完成后 , 郎俊莲引导她们去彼此看见 , 悼念逝者 , 经过心理健康知识宣教 , 妈妈和妹妹都接受去看专科医生 。家人的自杀是一辈子的痛 , 亲友们要带着痛过日子 。 「尤其是失独父母 , 他们感到生命的意义就此中断 。 」郎俊莲说 , 有位妈妈 , 常年参加活动 , 可在活动中 , 总是寡言少语 。在孩子自杀 10 年后 , 她才在熟悉的成员前放下心防 , 回忆孩子生前的细节 。 这是她讲的最多的一次 , 她第一次在他人面前嚎啕大哭 。「今后我不再这么苦自己 。 」她跟郎俊莲说 。与悲伤共处2020 年 8 月 20 日 , 吕芯秦为自杀者遗族新开设了一个绘本读书会 , 邀请遗族一起来阅读一本关于他们的绘本「你走了以后 , 我······」 。 她以遗族悲伤调适历程的六个「任务 危机」为主题 , 运用绘本工具 , 让遗族在完成悲伤任务的过程中 , 减少在悲伤调适的过程陷入危机的可能性 。她发现 , 报名的人大多是父母 , 他们的孩子自杀大多不足半年 。「男性不愿意到团体来 , 害怕被看作是失败者、低人一等 。 」那次活动 , 来了数位爸爸 , 吕芯秦嘱咐自己 , 他们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 才愿意到团体来 。她明白 , 男性通常不愿意哭给别人看 , 所以她把留给男性坐的椅子调整方向 , 把照向他们的灯光调昏暗 , 给他们以述说的氛围 。现场来了一位孩子他妈 , 哭得很伤心 , 孩子他爸手插在胸前 , 不坐下 , 就这么站在边角 , 显得与人群格格不入 。「我只是带太太来 , 我并不需要参与这个团体 。 」面对询问 , 那位爸爸答道 。 可吕芯秦发现 , 虽然是爸爸主动拉着妈妈来 , 但其实需要被帮助的是爸爸 。就像美国自杀防治协会专业顾问乔丹(John R. Jordan)举过的例子:如果丧子的妈妈因为悲伤而歇斯底里 , 爸爸认为妈妈需要平静 , 那么该吃药的其实是爸爸 。「不要去干扰他人表达悲伤 , 如急着去安慰、让人擦干眼泪 。 悲伤不应被污名化为一种负面情感 , 反而可作为个人向内探索内在深层情感的契机 。 」吕芯秦注意到 , 许多精神科医生认为 , 丧亲半年以上 , 遗族的情绪影响如果还在持续 , 那就是一种不正常 。她并不这样认为 。 她说 , 哪怕悲伤一辈子 , 都很正常 , 没有人能规定遗族需要多久走出来 , 实际上也不需要必须「走出哀伤」 , 「悲伤不是用来走出来的」 。
吕芯秦提出的自杀者遗族悲伤调适之任务─危机模式图源:受访者供图依据她提出的自杀者遗族悲伤调适之任务─危机模式 , 悲伤疗愈的历程包含表达悲伤、接纳困惑、理解自杀、连接回忆、创造意义与祝福逝者等六方面 , 「表达悲伤」是疗愈的第一步 , 而「理解自杀」则是推动疗愈进程的关键 。「逝者要解决的不是生命 , 是痛苦 。 」她说服遗族 , 去理解自杀是逝者当时唯一或者是不得已的方法 , 去理解某些自杀是难以预防的 , 便较能放下对自杀事件归因所带来的自责或愤怒 , 进而能尊重与祝福逝者 。「再难理解 , 也要尊重 。 」吕芯秦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 她选择祝福姐姐跳楼的那一天 , 「悲伤 , 是无处可去的爱 , 不需要对爱去治疗 , 而是为爱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 。 」吕芯秦曾陪伴过一位妈妈 , 那位妈妈想在儿子自杀的地方上吊 。 那是一处偏僻的公共墓地 , 位于山林边 。现场是很好的连接 。 吕芯秦陪她去了那处墓地 , 那位妈妈在墓地喊着儿子的名字 , 「儿子 , 你做这个决定我当时很生气 , 后来我发现你很痛苦 , 那妈妈祝福你 。 」吕芯秦认为 , 遗族辅导需要有专门机构 , 不附属于精神科 , 不附属于自杀防治中心 , 「自杀防治没做好 , 才会有人自杀 , 这对自杀防治的个案管理师和治疗师都意味着是失败 。 」从事自杀者遗族辅导与自杀防治服务 , 努力的方向是不同的 。 自杀防治强调的是 , 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但是遗族辅导强调的是 , 接受亲人的选择 , 理解他的痛苦 。她认为 , 片面强调「自杀都是可以预防的」 , 会伤害到遗族的感受 。 他们会想 , 亲人选择自杀 , 我又无法挽回 , 那是谁的错?没有答案的「为什么」 , 让愤怒和自责找不到出口 。面对吕芯秦递过来的绘本 , 也有自杀者遗族很沉默地丢掉 。 她并不觉得这样不妥 , 「这也是一种帮忙 , 让他表达愤怒 , 找到情绪的出口 。 」绘本课程结束后 , 数位男性长者主动来和吕芯秦握手 , 他们听进去了 , 每个人的疗愈之路都不一样 , 没有最正确的路 , 但悲伤应该是疗愈的起点 。痛苦会反复 。 在姐姐自杀 15 年后 , 吕芯秦觉得自己好了 , 可到姐姐自杀 27 年后 , 她发现自己还没完全好 。但她学会了调适 , 她更关注生命体验的奇妙 。 在家里的柜子 , 她一直留有一角 , 放置姐姐的遗物 , 取名为「姐姐角」 。 承继姐姐的愿望养猫 , 在送猫去动物医院的时候 , 她遇见了一名兽医 , 后来成为了她先生 。如今 , 他们的孩子已经 10 岁了 。生死两相安整理邮箱时 , 小梅无意中看到自杀的友人于 2012 年写给她的一封信 。 有人说 , 醒来时感觉自己很轻 , 这情绪来得快 , 去得也快 , 他热爱痛苦 , 因为痛苦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是的 , 痛苦 。 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 , 他选择了从高空坠下 。听到友人的死讯后 , 小梅在床上瘫软了好几天 , 半梦半醒间 , 看自己一次次下坠 , 全身的骨头被粉碎 , 「我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强烈的代入」 。那时候 , 在公司上班的小梅 , 常常忍不住哀恸 , 跑到洗手间去流泪 。 她一度觉得 , 天色永远也亮不起来了 。在友人自杀的第二年 , 小梅选择辞职 , 重回校园 , 跟老师申请旁听心理系的课程 , 从头开始学临床、发展和艺术治疗 。友人的自杀 , 不是推动她拥抱心理咨询的唯一原因 , 但的确让她对这个主题有了探究的兴趣 , 她给自己拟定的第一个研究计划 , 「自杀遗族中的专业人员」 。美国自杀学会年会时 , 会安排一天议程为自杀者遗族而开 , 与会的当事人大部份都是专业人员 , 包括直接接触自杀者的社工、咨询师、医护人员等 。 小梅发现 , 个案自杀是心理助人工作者的主要压力源 。专业遗族不仅见证了个案的生命故事 , 也吸收其伴随而来的痛苦情绪 。 特别是在自杀事件的冲击下 , 其可能会遭受到次级创伤压力、替代性创伤和专业耗竭 , 摇晃他们的职业认同 , 甚至是对自己的专业性产生质疑 。
推荐阅读
- 辽沈晚报|九个月婴儿误吞手机指环扣,警方上演生死救援!
- 惊世骇俗的发现:生死原来并不存在!
- 辅警|30秒生死极速!天冷水寒,辅警冒雨跳江救人
- 不为生死而存在,我们活得更好!
- 民警|生死时速!女子喝下农药生命垂危,民警紧急送医
- 情感|40岁娶一寡妇为妻,10年后他与亡妻生死相隔,此后终生不再娶
- 生死|小区门口电动车被撞,一儿童受伤生死不明
- 热气球|从热气球坠亡的兼职大学生:生死只在10秒之间
- 北青网|渣土车又惹祸?南京栖霞一小区门口电动车被撞,一儿童受伤生死不明
- 广东抑郁症患者上街砍杀路人,2名无辜小学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