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汇安基金仍存“迷你”考题 超六成权益产品“掉队”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逐步走向成熟 , 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的个人系公募队伍也日渐壮大 , 而作为国内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个人系公募 , 汇安基金的一举一动自然备受市场关注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自2019年11月首任总经理秦军离任后 , 一直由董事长代行职务的汇安基金 , 在时隔近10个月后 , 迎来了新一任总经理刘强 。 纵观汇安基金近年来的发展 , 规模突飞猛进的同时 , 也存在迷你产品数量较多、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普遍跑输同类平均等问题 。 未来如何带领公司保持规模高速发展 , 又如何助推权益类产品业绩提升 , 成为摆在刘强面前的新考题 。
新总经理走马上任
时隔10个月后 , 汇安基金迎来了第二任总经理 。 9月5日 , 汇安基金发布公告称 , 任命刘强为总经理 。 公开数据显示 , 作为公司的首批股东和高管 , 刘强具有五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验 ,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 , 经济学学士 。
工作履历方面 , 刘强历任阿尔卡特深圳公司财务总监、霍尼韦尔深圳公司财务总监、阿特维斯(中国)财务及信息技术总监、北京刚正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于2016年4月加入汇安基金 , 履新总经理前 , 刘强曾任汇安基金副总经理 。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 , 刘强持有汇安基金4.5%的股份 , 与郭兆强并列公司第五大股东 。
事实上 , 刘强加入汇安基金的时间 , 也是汇安基金正式获批之时 。 那么 , 作为公司的元老级人物 , 新上任的刘强未来将如何带领公司发展?汇安基金相关负责人9月7日回应北京商报采访人员称 , 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 业务正常 。 拟从几个方面推动进一步向好:严守合规风控底线 , 严防业务风险;加强投资研究能力 , 做好投资业绩;搞好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 增强凝聚力和创业精神 。
规模大增背后问题多
与传统的基金公司背靠券商、银行等上市公司不同 , 个人系公募最大的凭靠就是股东自身 。 而由多位资深人士共同打造的汇安基金 , 在2016年成立之初就披荆斩棘 , 频发新品 , 规模也实现迅速提升 。 然而 , 不可否认的是 , 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 , 汇安基金也面临着迷你产品众多、部分基金濒临清盘的窘境 。
Wind数据显示 , 截至二季度末 , 汇安基金旗下数据可统计的基金产品合计36只(份额合并计算 , 下同) , 其中 , 有8只非发起式基金的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 , 占比22.22% 。 而从同期全市场的角度计算 , 这一比例则仅为7% 。 另外 , 汇安嘉盛纯债基金还一度因连续多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不足5000万元 , 以及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 , 在年内先后4次发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 。
据某中型公募内部人士介绍 , 迷你基金多源于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基金发行阶段 , 由于发行不力而采用的“保成立策略”导致的 。 另外 , 部分长期业绩表现平平 , 且缺乏持续营销的基金产品 , 或也可能出现持续缩水、规模迷你的情况 。
就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的情况 , 汇安基金回应表示 , 自成立以来 , 公司一直致力于布局丰富的产品线 , 拥有多个业内经验丰富的固收、权益、量化等投资团队 , 不会过度追求产品的规模增长 , 而是本着投资者利益为先的原则 ,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以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好基金产品 。 同时 , 公司目前以布局风格和策略为主 , 规模小但都是种子产品 。
沪上一位市场分析人士直言 , 根据此前监管要求 , 迷你基金数量众多或会影响公司后续产品的审批和发行 。 从消除影响的角度看 , 基金公司可以尝试针对“无力回天”的产品进行清盘 , 而有营销可能的产品则可以发力扩大规模 。
超六成权益产品“掉队”
值得一提的是 , 除迷你基金占比较高外 , 在年内业绩方面 , 汇安基金旗下数量众多的权益类产品 , 尤其是主动权益类产品 , 也并未展现出较好的业绩表现 。 Wind数据显示 , 截至9月7日 , 今年以来 , 汇安基金旗下成立于2020年之前的3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分开计算 , 下同)中 , 以投资类型二级分类计算 , 年内净值增长率跑赢同类平均表现的仅有11只 , 跑输的则多达22只 , 占比66.67%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