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疫情下看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技术弱、储备少、产能低、用不上( 二 )


此外 , 在一些新科技的应用上 , 也暴露了一定问题 。
消毒机器人、无人机器人配送、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疫情期间 , 一些前沿科技与医疗器械在应用场景上正走向融合 。 但有企业反映 , 目前该领域仍处于“混沌时期” , 各科技企业与医疗企业的合作仍缺乏系统完整的技术落地机制 。
以人工智能医疗影像筛查为例 ,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 , 此类设备可在10秒钟做出病情诊断 。 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医疗器械+新科技”仍面临“懂技术的不懂医学、懂医学的不知如何应用新技术”从而导致合作难等问题 。
抓住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窗口期”
针对以上问题 , 相关一线人员从技术应用与政策配套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
在技术层面 , 建议捕捉高端医疗器械技术新趋势以实现弯道超车 。
加快人工智能应用 , 紧抓弯道超车机遇 。 上海联影科技总裁张强等企业家认为 , 人工智能是我国在医疗器械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 “人工需要大量病例学习 , 中国可供学习的病例多 , 尤其是胃癌、肝癌等中国特定遗传易感疾病方面有优势 。 ”美国咨询公司艾昆纬医疗技术部负责人赵鲁勇建议 , 支持企业与各临床医学专家联合开发技术 。
加强研发投入和鼓励投资收购补短板 。 针对生产高端医疗装备所用的部分上游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 , 受访企业建议:一方面 , 不断加强上游产学研合作研发投入 , 突破底层工具 , 类比我国创新药研发步骤 , 实现从仿制到创新;另一方面 , 鼓励通过投资、收购 , 学习掌握核心技术 ,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创新、迭代创新 。
支持发展配套基础性支撑性行业 。 浙江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总监董耿说 , 目前高分子医疗器械生产流水线、4K高清镜、人体组织材料等高端医疗器械相关配套行业的专业研发和制造企业(团队)都已形成 , 如果这些配套产业能够获得支持 , 实现较高规模化生产和高水平专业化分工 , 有利于我国甚至全球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
在资本运作层面 , 建议政府资金加大领投引投 , 鼓励并购加速国产替代 。
政府产业资金发挥引投作用 。 重庆永仁心科技公司董事长张本焱等建议 , 希望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 , 对医疗器械重大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 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
支持外延并购快速完善的技术及产品线 。 堃博总经理湛国威表示 ,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无法“闭门造车” , 需要不断紧跟全球技术前沿 , 建议在共建“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等背景下 , 鼓励国际化资本运作 , 通过资本并购消化吸收技术 , 最终形成自主研发生产能力 。
鼓励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建设平台、孵化器 。 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宇峰建议 , 鼓励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发展成为平台型、孵化器型企业 , 为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 加快创新产品上市提供服务 , 对渠道的利用亦可形成协同效应 。
在政策层面 , 改革创新产品获证、入市、入院链条仍有改革空间 。
为防企业“跑断腿” , 可进一步简政放权 。 针对医疗器械产品申报注册时间长、进入公立医院收费目录难、进入医保目录难等问题 , 受访企业建议可借鉴美国、欧盟的管理经验 , 优化界定三类医疗器械目录 , 试点三类医疗器械检测、评审、认证分立 , 疏通注册积压“堰塞湖”;医保部门及时将获得注册证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纳入目录 , 同时规定一地纳入后即可在其他省市直接进入目录;医疗服务价格审核建议归口指定部门 , 审定后各省市可根据当地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后统一执行 , 避免出现发达省份远低于中西部省份的不正常现象 。
要将优先采购优质国产产品落到实处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王东升说 , 当前的《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目录》仅供地方采购作为参考 , 部分省份也提出了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国产设备的具体规定 , 但并未全国推开 , 建议加大激励 , 对优先采购国产优质产品的医院在医保等方面给予倾斜 。 此外 , 建议参考“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清单” , 在充分考虑WTO相关规则前提下 , 进一步加强国产优质医疗器械遴选及进医院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