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疫情下看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技术弱、储备少、产能低、用不上

经济参考报9月7日报道 , 抗疫一线 , 医疗器械就是医护人员的战“疫”武器 。 在今年的战“疫”斗争中 , 部分医护人员及相关企业反映我国在国产急救设备、呼吸机、体外诊断设备等领域仍存在技术及应用短板 , 疫情更放大了这种情况 。 我国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在“最需要时最紧缺” , 技术弱、储备少、产能低、用不上现象突出 。
业内人士建议 , 在发展高精尖、探索技术“无人区”的同时 , 还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相关配套支持举措 。 要大力支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配套基础性、支撑性行业 , 科学完善高端医疗器械的应急储备机制 , 加快前沿医疗设备在基层一线的普及应用 , 抓住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的“窗口期” 。
“紧缺设备带去一线却用不了”
前不久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了《关于推荐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急需医学装备的通知(第五批)》 。 这份名单中的医学装备也被视为“前线急需的弹药” 。 综合前五批次目录 , 包括无创呼吸机、电解质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多种科学仪器 , 每一类别都提供了采购企业名单 。 据统计 , 其中约1/4的企业是外企 , 特别是在呼吸机、除颤仪、医学影像领域 , 目录中推荐的外企比例较高 。
除急需关键设备多为外企生产 , 国产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缺乏配套也令一线医务工作者头痛不已 。
某省支援湖北医疗队负责人表示 , 在重症、危重症救治过程中 , 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俗称“人工肺”)等专业设备一度面临不足 。 同时 , 因为国内产品在配套方面存在短板 , 有的设备即使带去了也会因现场条件不足而无法使用 。
“很多接收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医院病房是普通病房临时改建 , 而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必须在专业的传染病重症监护病房中才能进行 , 否则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很大 。 ”该负责人认为 , 一旦出现设备和硬件设施无法匹配的问题 ,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还无法短时间拿出一个应急解决方案 , 医院和企业目前都意识到了这个矛盾 。
高值耗材不足的问题在疫情期间也更为凸显 。 以CT球管为例 , 这是CT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 , 其性能直接影响了CT的图像质量及使用寿命 。 疫情期间 , 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都需要大量与国产CT整机配套的球管 。 但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和工艺过程 , CT球管生产制造周期较长 ,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诊断设备的及时供应和临床诊断设备运行 。
疫情期间需求激增 , 发展动力仍显不足
特殊时期激发了对部分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 , 不同种类器械的短板也反映出了我国在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方面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
首先 , 技术方面存在短板 , 发展动力不足也降低了攻关热度 。
比如 , ECMO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 , 主要是在病人危重时为其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 。 而当下 , 受技术门槛、临床使用制约、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 , 我国还缺少能够全产业链布局生产ECMO的企业 。 同时 , 该设备的使用价格也十分昂贵 , 非疫情时期使用频次也相对较低 。 在暂无国内企业生产该设备及核心耗材的时候 , 我国在此设备领域缺少国际定价权 , 发展动力也不足 。
其次 , 呼吸机等器械战略供给不足 。
我国呼吸机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55.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16.1亿元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 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呼吸机是荷兰品牌飞利浦伟康 。
据估算 , 抗疫一线实际需要的呼吸机在2.5万台左右 。 然而疫情期间 , 呼吸机一度供不应求 , 主要原因是传感器等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比较紧张 。 北京谊安医疗董事长助理李凯说 , 除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企业在疫情前期停工外 , 传感器、芯片、涡轮等零部件依赖从德国、美国进口 , 也是影响呼吸机快速提升产量的重要原因 。
呼吸机市场规模逐渐增长、国产机所占市场份额低、国产技术与外资品牌部分产品有差距、器械特殊时期供给不足……呼吸机所遇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医疗器械在疫情期间面临的“通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