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米与面之战
米饭和面食 , 在四大名著中有不同的呈现面目 。文|刘勃《三国演义》这个标题下谈《三国演义》 , 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要谈吃面食的曹操打吃米饭的孙权的故事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日本学者筱田统提出过一个曾让中国农业史家和考古学者颇为愤慨的观点:小麦是西汉张骞凿空之后 , 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 。 先秦文献里提到的麦 , 都是大麦之类 。
当然 , 现代的考古发现 , 早已证明筱田统的说法是错的 。 但会犯这个错误 , 也不是一点理由没有 , 因为中国北方种植小麦开始普及 , 确实是秦汉以后的事情 。相比粟、黍、稷、粱、大麦这些更传统的作物 , 小麦的优势在于产量和营养 , 但是要大面积种植和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食物 , 要克服的技术门槛也高得多 。第一 , 小麦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 , 在北方半干旱的条件下 , 靠天吃饭不行 , 需要有强大的灌溉系统支撑 。第二 , 小麦的种皮很硬 , 不适合粒食 , 但是粉很黏 , 适合磨成面粉食用 。 所以磨制技术的成熟 , 也是大量食用小麦的前提 。第三 , 即使做成了面食 , 没有发酵的死面 , 口感坚硬而且难以消化 , 也不大受欢迎 。 要好吃 , 还要有发酵技术 。这里面前两个条件 , 都是到秦汉以后 , 才充分满足的;第三个条件 , 则是大约是东汉中期 , 也就是曹操、刘备们出生之前不过几十年 , 才出现的 。 确实是到这个时候 , 小麦才成为北方主要作物之一的 。《三国志》里 , 我们确实不断看到中原或关中 , 麦田青青的景象 。 《三国演义》碰到这类地方 , 往往也照搬史料 。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人物 , 一定会重视自己地盘上的粮食生产 , 小麦就是重中之重 。 兴平二年(195年) , 吕布突袭曹操 , 曹操猝不及防 , 狼狈到只能动员随军的妇女来守御营垒的地步 。 曹军主力到哪里去了呢?就是因为兵荒马乱 , 闹到一斛粮食五十万钱 , 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 , 只好「兵皆出取麦」 。更有名的 , 是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 曹军经过大片麦田 , 曹操先下了一道命令 , 有敢践踏麦田的 , 死罪 。 结果曹操自己的马惊了 , 跃入麦田之中 。 曹操就宣布说:「自己立法又自己违背 , 还怎么统率下属呢?但我是军队的统帅 , 又不能自杀 , 就割下头发代替吧 。 」虽然是奸雄权术 , 也很可以看出保护麦田的重要性 。抢敌人的粮食补充自己的军粮 , 是《孙子兵法》就大力鼓吹的主张 , 后汉三国的各派政治势力 , 对此也都积极实践 。 公元231年 ,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 就跑到魏国的陇上「大芟刈其麦」 。 《三国演义》把这一战称为五出祁山 , 把蜀军割麦的过程写得尤其天花乱坠 。 诸葛亮预先准备好三辆和自己同款的四轮车 , 再让小卒假扮自己 , 四个诸葛亮同时亮相 , 把司马懿唬得晕头转向 , 而整整三万蜀军「镰刀驮绳 , 伺候割麦」 。 尤其是诸葛亮特意让关兴「结束做天蓬模样」吓人 , 批三国的毛宗岗还唯恐读者不能领会 , 在这里强调了一句「是《西游记》猪八戒名色」 , 这是要给魏军展示一下蜀国净坛使者的饭量 。《魏书》里说 , 曹操有一次「讨贼」 , 军粮不足 , 于是找管后勤的官员问计 。 得到答复是换小斛来发放军粮吧 。 曹操照办 , 结果军中怨声沸腾 。 曹操于是把那个倒霉蛋找来:「借你的死来服众 , 不然这事无法解决 。 」—— 至于「汝妻子吾自养之」这么精彩的台词 , 当然是《三国演义》加的 。史书本来没提此时曹军吃的是什么粮食 , 《三国演义》把这个故事放到征袁术的时候 , 说是曹操向江东孙策要支援 , 「借得粮米十万斛」 , 南方来的粮食 , 就不是小麦而是稻米了 , 这是小说作者的刻板印象 。其实当时北方的水稻种植 , 也有一定的规模 。 当时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里 , 就有专门讨论怎么在关中种水稻的内容 。 汉献帝落到李傕、郭汜手里的时候 , 曾向他们讨要「米五斛 , 牛骨五具」想赏赐给左右 , 虽然李、郭没给 , 但献帝能提出这个要求 , 说明东西是有的 。 《三国志·邓艾传》说 , 邓艾因为口吃 , 找不到好工作 , 年轻时做的「稻田守从草吏」 。 得到司马懿赏识 , 做了尚书郎后 , 邓艾提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 把许昌附近的稻田改种其它作物 , 节省出水力资源引到淮南、淮北发展屯田 , 可以「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 由此可见 , 本来许昌附近的稻田也不少 。另一面看 , 三国时期也是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的时期 。 蜀汉曾派费祎出使吴国 , 和诸葛恪很斗一通嘴皮子 。 费祎吃着饼 , 突然放下来做了一篇《麦赋》 , 诸葛恪当即作了一篇《磨赋》怼回去 。 这两篇文章都没传下来 , 但显然当时的南方人的饭桌上也有「饼」 , 对怎么拿麦子磨面粉 , 也是很熟悉了 。
所谓「饼」 , 当时泛指各种面食 。 所谓「饼 , 并也 , 溲麦使合并也」 , 用水把面粉和在一起 , 就叫做饼 。 《大军师司马懿》里 , 刘涛让吴秀波吃「汤饼」 , 镜头一转 , 吃的是面条 , 这就是很注重历史细节的地方了 。《水浒传》《水浒》故事发生在宋代 , 小说则到明朝大致定型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 。 于是小说中所呈现出是社会生活 , 也是从宋到明的一个什锦拼盘 。宋代全国的经济中心就已经转到南方 , 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水稻也一跃升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到明代 , 《天工开物》里说 , 「天下育民人者 , 稻居什七」 。而小麦在北方的重要性 , 也在不断攀升 。 还是《天工开物》 , 又说对北方各省而言 , 小麦在主食中的地位 , 和其他所有粮食作物加起来打个平手 。历史上的宋江 , 号称「京东贼」(宋代京东路大致包括山东省和苏北、皖北的一部分) , 梁山好汉的籍贯统计下来 , 也是北方人居多 。 如此说来 , 小说最后宋江征方腊 , 是吃面食的去打吃米饭的 。然而这又是错觉 。 因为《水浒传》的作者/作者群的身份虽然并不那么容易确定 , 但一般认为 , 极大可能是个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人 。 《水浒》写到北方的州县 , 经常乾坤大挪移 , 这倒不算有力证据 , 因为民间文人 , 北方人一样可能不熟悉北方地理 。 但另一些理由就很有说服力了 , 这作者对北方的天气几乎毫无概念 , 所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 , 走到梁山脚下看见的是「山排巨浪 , 水接遥天」 , 而不是厚厚的冰面;还有人分析梁山泊的山水形势生态环境 , 认为不像山东 , 是拿南方的某地(比如洞庭湖)当模板写的 。所以《水浒》写北方的好汉 , 还是不免代入更多南方人的生活经验 。 梁山好汉最重要的食物 , 恐怕还是米 。 小说里提到日常生活所需 , 往往以钱米并称 , 说到两个人毫无关系 , 则称为「水米无交」 。 林冲杀了陆虞候等人 , 又走到柴进庄上 , 遇到柴进的庄客「每夜轮流看米囤」 。 晁盖打发找自己要生活赞助的江湖好汉 , 第一反应是「便与他三五升米便了」 。 宋江打破祝家庄 , 为了感谢帮助过自己的钟离老人 , 「所有各家 , 赐粮米一石」 , 之后多余的粮米 , 还有五千万石 。 书中明言 , 祝家庄距离梁山不远 , 看来梁山周围 , 稻作农业是很发达的 。但绝对数量是一回事 , 《水浒》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食 , 确实多半是面食 。 原因也很简单 , 日常生活总是无趣的 , 好汉要行走江湖冒险 , 面饼之类的食物便于携带 , 不易变质的特点 , 在旅途中优势却很突出 。
推荐阅读
- 川普口中的新冠奇蹟藥 研發自墮胎胎兒的腎臟
- 英国外交官威妥玛眼中的晚清政府——
- 地理意义上的精神坐标——小说《大河人家》中的家园意识
- 别再被投资中的“稳健交易”给骗了!
- 明星八卦|斯黛拉现实中的老公,能征服陈数女神的男人,他究竟是什么人?
- 谭立东谈西游之四:真假美猴王的恐怖真相
- 商业|信阳有哪些优势?同时又有哪些不足?你眼中的信阳是怎样的?
- 阿里和名创优品的新零售之战即将落幕?
-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趣事,英帝国欺负美帝到家
- 普法战争决定性的一役——色当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