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原创股价大跌,遭遇“二选一”指控,“不差钱”的唯品会差了啥?( 二 )
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 或许是唯品会越来越低的增速——Q2季度 , 唯品会营收241亿元 , 同比增长仅为6% , GMV为384亿元 , 同比增长9% 。
这不算是一个好成绩 , 要知道 , 今年一二季度的疫情 , 让线下门店停摆 , 更多的购物需求 , 应该转移到线上 。
可以类比的是 , 同期 , 基数更大的阿里营收为1537.5亿 , 同比上涨40%;京东营收2011亿人民币 , 同比增长33.8% 。
而且 , 考虑到一二季度线下渠道停摆 , 服装行业库存高企 , 原本唯品会可以争取更低的价格拿到更多的货源 , 疫情因素于唯品会应该是加分项 。
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官方数据显示 , 2020年1-5月 , 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2887亿元 , 同比下降25.6% 。
沈亚也不否认这一点 , 他在财报之后的电话会议中声称 , 疫情之后 , 很多厂商找到唯品会 , 希望帮助清库存 , 而且愿意给出更好货品、更低折扣 。 他还预计 , 因为疫情导致的高库存 , 会持续到明年年底 。
唯品会负责人也在7月公开表示 , 过去三个月 , 各大体育品牌纷纷在其平台加大备货量 , 其中 , 耐克在唯品会渠道的销量同比翻番 , FILA、彪马、李宁等品牌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50% 。
但唯品会Q2的营收同比增长 , 却降低至区区6% , 去年同期 , 这一数字为9.7% 。 而且 , 对于第三季度的增速 , 管理层同样不甚乐观 , 预估2020年第三季度总净营收同比增长约5%-10% 。
失去增长活力的不仅仅有GMV和营收 , 还有用户量 。
财报显示 , 截止2020年6月 , 唯品会活跃用户总数同达3880万 , 总订单为1.7亿单 , 在2019年第四季度 , 其活跃用户数已达3860万人 , 订单量为1.75亿 。 无论用户数或订单量 , 半年间几乎停滞 。
业绩增速下滑 , 用户增长停滞 , 或许才是投资人低看唯品会的根本原因 。
把时针拨回2012年11月 , 彼时 , 曾有投资人在雪球上向CFO杨东皓提问 , 唯品会未来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杨东皓的回答直击要害——如何“更加规范化的同时又能保持快速增长的活力” 。
杨东皓的答案到今天依然不过时 。 在美股市场 , 敢于冒险的投资人愿意为梦想埋单、为高增长埋单 , 而不惧亏损 , 亚马逊、拼多多市值的一路飞涨 , 无不验证了这一真理 。
但投资人们不愿意为陷入平庸的公司埋单 , 这也是“不差钱”的唯品会遭遇资本市场冷遇的原因 。
2
四面受困 , 铠甲成软肋
如果从内向外看 , 不难发现 , 唯品会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 , 同样愈发严峻——与唯品会贴身巷战的不止有爱库存等垂直电商 , 还有拼多多、淘宝特价版、聚划算、京喜等专门主攻下沉市场的头部电商产品 。
以特卖起家的唯品会 , 曾一度希望走出“特卖” , 走向广阔天地 , 但扩充品类、转向平台型电商、试水社交电商等一系列探索 , 并未奏效之后 , 2018年7月 , 唯品会决定重新聚焦“特卖” , “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
但在特卖这一细分赛道上 , 无论是聚焦于此的爱库存等后起之秀 , 还是阿里等头部电商平台 , 都已集结到阵 , 虎视眈眈 。
创办于2017年的爱库存 , 在今年8月升级为梦饷集团 。 此次升级后 , 饷店、爱库存等业务将作为梦饷集团的子品牌运营 。 其中饷店是梦饷集团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的品牌特卖平台 。
一位服装商家透露 , 爱库存起势很快 , 在其全网清库存的TOP3渠道中 , 第一名是唯品会 , 第二名是天猫 , 第三名就是爱库存 , 基于不同的服装品类和季节偏好 , 爱库存贡献的销售业绩 , 在1到3成之间浮动 。
对于增速不断趋缓的唯品会来说 , 卧榻之侧 , 岂容他人觊觎 , 因此 , 唯品会与爱库存的这一战 , 早晚会打 , 恰逢爱库存品牌升级 , 以及疫情导致的服装行业高企 , 也给其他库存电商带来了崛起的时机 , 唯品会选择此时出手 , 并不让人意外 。
推荐阅读
- 中国江苏网|疫情诉求主入口,“12345”经历了什么?
- 央视网|年轻人或将引发第二波疫情,英国卫生大臣:违反疫情管控
- 读特|日本化妆品巨头据此推出新品,日媒:疫情下全民佩戴口罩
- 证券日报|智飞生物等10只白马股股价翻番,年内北上资金合计净买入超1000亿元
- 美国专家发出警告!数周后美或现第二波疫情
- 星鸿无限|百科明星人气榜top5,杨紫垫底王一博第二,登顶第一的仍旧是他,原创
- 美国|美媒:疫情加剧美民众收入不平等,低收入人群处境更加艰难
- 【】英国卫生大臣:担心年轻人引发第二波疫情
- 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疫情|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疫情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疫情?新冠肺炎疫
- 疫情|斯蒂芬·罗奇文章:美国经济难以逃脱“W”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