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二 )

他才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军事:商鞅体制下秦始皇制定对外扩展政策诱发军事失败在商鞅为秦帝国建立的体系之下 , 整个秦王朝就是一个巨大兵营 , 一台无法停下来的战争机器 , 它存在的基础就是不停的对外战争和掠夺财富 。经过统一战争后包括秦世皇在内的秦朝统治集团继续以商鞅“古典军国主义思想”为指导 , 判断了天下大势 , 认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隐患已经在外而不在内 , “安内”的任务业已完成 , 当务之急在于行“攘外”之事 。为此 , 秦王朝组织了庞大的军力 , 同时对北方的匈奴与南方的百越 , 发动了强大的攻势 。经历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役 , 携并六国 , 扫四野余威的秦军终于在南北两条战线上取得阶段性胜利:匈奴被秦军压制在长城以北 , 百越之地尽归中原所有 。南北两线的战事平息之后 , 秦始皇将全国最精锐的军队编为两大重兵集团 , 分布于长城一线与南岭之地 , 这给大秦帝国的未来的农民大起义中的军事失败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秦国最为精锐的军队秦始皇被布置在了一南一北两处边远之地拱卫边疆 , 而民怨四起、日渐不稳的中原腹地却防备空虚 , 兵力上捉襟见肘 。 秦始皇的这番军事部署表面上看是南北呼应 , 实际是却造成全国兵力外重内轻 , 成外强中干 。 更为要命的是 , 看起是南北呼应的两大重兵集团 , 其实却隔绝数千里 , 战略上难以形成真正的遥相呼应 , 反而极易被敌方分割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 在对外战争结束之后 , 秦始皇下令修建直道、灵渠等沟通南北交通的基础设施 。 结果 , 各项大型的基础建设又搞的民怨沸腾 , 进一步刺激了普通百姓和六国遗族的反秦情绪 。由于先秦交通水平的限制 , 南岭地区的秦朝驻军的军粮供应时断时续 , 导致士卒多有不满 , 离心情绪越发浓重;且岭南三郡(桂林、象郡、南海)远离秦帝国统治中心 , 一旦军心有变 , 山高水远 , 难以控制 。果然 , 陈胜等人起义之后 , 秦王朝在南岭地区的驻军 , 便阻断道路 , 拒不奉调 。 于是 , 秦朝两大重兵集团少了一个 , 原来南北呼应的战略目的顷刻化为泡影 。即便是后来参战的驻守长城的秦军 , 也因公子扶苏、蒙氏兄弟等上层将领遭清洗 , 指挥系统混乱 , 加之粮秣供给不足、交通不便等原因 , 到了起义发生后第二年才进入中原战场 , 进而丧失了最有利的战机 。他才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