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屈臣氏转型败给新业态 中国区业绩暴跌近30%
《投资者网》蔡俊
文章图片
事出必然 , 屈臣氏的业绩暴跌 。
8月6日 , 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00001.HK)发布2020年半年报 。 报告显示 , 屈臣氏全球销售额736.27亿港元(约人民币660.07亿元) , 同比下降11%;中国区销售额88.05亿港元(约人民币78.92亿元) , 同比下降29.2% 。
这三年 , 屈臣氏不断努力转型 , 但业绩暴跌 , 又让改革成果打回原形 。 尽管暴跌可以归咎于疫情 , 但屈臣氏受到国内零售新业态的冲击 , 已是不争的事实 。 受此影响 , 无论股权转让还是计划上市 , 屈臣氏的资本运作 , 愈发艰难 。
暴跌的负面估值效应
惨淡 , 是零售业今年上半年共同的感受 。 对屈臣氏而言 , 糟糕的业绩对资本运作的负面效应 , 或许更揪人心 。
2019年3月 , 彭博社曝出 , 阿里与腾讯都有意接手淡马锡所持屈臣氏的10%股权 , 对价约30亿美元 , 但直至今日 , 这笔转让仍没有下文 。
起源于广州的屈臣氏 , 一直是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现金奶牛 。 上世纪70年代 , 李嘉诚一举鲸吞和记黄埔 , 屈臣氏也被收入麾下 。 在华人首富的商业帝国里 , 屈臣氏作为核心资产之一 , 资本运作的一举一动 , 都被市场揣测、解读 。
2014年 , 淡马锡出资440亿港元收购屈臣氏24.95%股权 , 屈臣氏也借此机会 , 从一个零售品牌 , 跃升为重要平台 。 先后被注入百佳、丰泽等超市的屈臣氏 , 由长江和记直接控股 , 并有意分拆上市 。
分拆上市 , 是香港资本大佬的惯常操作 。 估值高的子公司单独上市 , 集团可以募集更多资金 , 老板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 淡马锡收购的同年 , 李嘉诚在业绩会上表示 , 屈臣氏将在两个地方上市 , 市场传闻分别为香港、伦敦 , 共募资780亿港元 。
不过 , 之后李嘉诚的设想逐渐落空 。 屈臣氏业绩连年不佳 , 估值也被机构调低 , 最终倒逼内部于2017年启动改革 。
淡马锡出售股权 , 恰逢屈臣氏改革逐见成效 , 业绩开始好转 。 30亿美元对应10%股权 , 比当初收购的对价稍有抬升 。 如果出售顺利 , 淡马锡也可以逐步抽身 , 把更多精力放在新兴市场 。
据彭博社描述 , 屈臣氏曾邀请阿里、腾讯等公司高管到公司参加推介会 , 内容主要是介绍屈臣氏的管理情况 , 牵头人为淡马锡 。 两家互联网巨头 , 无论谁收购成功 , 都能把屈臣氏庞大的线下会员导流到线上 。 不过 , 此后收购再无音讯 , 屈臣氏的业绩又迎来转折 。
对此 , 《投资者网》就淡马锡出售股权的进展 , 向长江和记求证 , 截至8月26日 , 公司未予置评 。
空前巨大的转型
2017年 , 屈臣氏迎来新掌门人 。 掌管中国区近10年的罗敬仁离任 , 高宏达成为新任中国区行政总裁 。
公开场合亮相时 , 高宏达直言改革屈臣氏的核心:在中国 , 速度即一切 。
这个速度 , 就是加快新设门店 , 加速改造老店 。 调整范围包括装修风格、商品丰富度等 。 经高宏达改造后 , 屈臣氏门店的潮流味更足 , 装潢色彩闪亮 , 品牌不断引进日韩爆款 , 产品线由洗发水等日化 , 拓展到香水等高端商品 。
变革很快受到年轻客群欢迎 , 高宏达改造成功后 , 不断“复制黏贴” , 跨越式扩张屈臣氏门店 。 2016年屈臣氏中国区门店的总数为2929家 , 到2019年底 , 这个数字就达到3947家 。 在疫情肆虐的2020上半年 , 屈臣氏中国区稍缓步伐 , 较去年底新增4家 , 但同比新增达285家 。
快速扩充门店规模后 , 高宏达对后勤保障的重心供应链体系也进行升级 。 每晚打烊后 , 店员会打开一套数据完善、更新迅速的系统 , 快速计算库存 , 自动匹配供应商 , 从而发出补货指令 。 第二天 , 门店就能上架前日缺货商品 。
推荐阅读
- |《中国与捷克:金融的变迁及转型》发布 捷信助力中捷民间交流
- 房地产|产能复苏企业转型2020二季度大中华区物流地产市场发展大揭秘
- 餐饮零售化|重庆餐饮企业积极谋转型 餐饮零售化成新选择
- 都市丽人|都市丽人转型押宝“实用性”,或通过并购等持续布局中高端市场
- |华帝质量问题频发 转型高端遇阻
- 石家庄|河北石家庄:优化产品结构 "按需转型"精耕外贸市场
- 中年|桓台农商银行:“一点一策”谋发展,深刨速掘促转型
- |实现粵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和跨境保险 保险科技助大湾区保险业升级转型
- 金融|邹平农商银行开展闲置账户销户工作加速网点转型
- 信托公司频换帅 调兵遣将加快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