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日本股市如何消化高估值


股价长期走势终会回归由盈利驱动的行情 。 从估值起落来看 , 消费估值泡沫通常破灭于利率的大幅、持续攀升;而科技估值泡沫通常破灭于产业周期的见顶回落 。
本刊特约作者 刘晨明/文
日本股市长期收益率最高的板块是消费与科技 。 1973-2019年 , 日本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卫生保健(+5.8%)、食品饮料(+4.7%)、科技(+4.5%);年化收益率最低的三个行业则是基本资源(+1.0%)、金融服务(+1.6%)、石油和天然气(+1.7%) 。 其背后反映的仍是时代脉络与产业变迁 。
日股的“诗和远方”及背后逻辑
总的来看 , 日本1950年代至今 , 能穿越宏观周期 , 占比趋势性提升的主要是服务型产业(如服务活动、批发零售、政府服务、家庭服务、交通运输)和消费行业(食品饮料) 。
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 日股行业规模的扩张与各时代的主旋律一致 。 1973年-1990年 ,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地产、零售、卫生保健、能源行业的市值占比提高;1990年代之后 , 泡沫破裂以及产业升级阶段 , 占比仍在提升的是工业产品和服务、个人和家庭用品、卫生保健、零售、食品饮料等消费服务型行业 , 以及产业转型方向的信息科技 , 而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本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占比趋势回落 。

1990年是日本经济和股市转折意义比较强的一个年份 。 在这一年 , 日本GDP增长4.9% , 之后再未有过新高;在这一年 , 日本贴现率提至6% , 之后的30年都处于长期降息与低利率周期中;在这一年 , 日经225指数高位见顶回落 , 之后的30年也再未回到过此时高点 。
1970-1980年代 , 日本股市的繁荣与泡沫缘于:制造业升级、消费升级、金融自由化及宽松货币环境等 。 经济繁荣来自技术提升带来的制造业升级、城市化率提升和居民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经济泡沫来自广场协议之后的金融自由化 , 以及为了应对日元升值、景气回落而采取的连续降息等货币政策等 。
【股票|日本股市如何消化高估值】1990年 , 日本股市的泡沫终结于:货币的持续大幅紧缩 。 1989年5月至1990年6月连续6次加息 , 从2.5%至6.0%;期间为了抑制地价上涨也实施了多个政策;叠加产业政策(技术路线落后)、日美贸易摩擦(广场协议)等因素 , 共同导致之后长期的萧条 。
从估值角度看 , 1990年之后事实上日本股市处于持续的杀估值状态 , 直至2012年 。 期间虽然指数估值有反复 , 但多数估值的脉冲是由盈利衰退被动抬升 , 而非经济繁荣或产业趋势向上带来的估值抬升 。

因此 , 长期来看 , 日本股市 , 繁荣中的高估值(盈利推动)主要出现在1988-1989年 , 其余年份 , 如1993-1994年(经济负增长)、1999-2000年(同期美国科网行情)、2009年(金融危机) , 均出现衰退中的高估值 , 即由于盈利差导致估值被动抬升 。 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基本资源、地产、金融服务等周期性行业 , 在多个年份均出现全行业微利的状态 , 导致行业PE估值脉冲上升 。
同样的繁荣、相似的泡沫、各异的远方
日本股市繁荣中的高估值(盈利推动)主要出现在1988-1989年 , 其余年份的高估值多数是衰退中的高估值 。 因此 , 我们主要针对卫生保健、食品饮料、零售和科技 , 在“1973-1989年代的繁荣”、“1990-2012年的杀估值”、“2012年之后估值逐步修复”这三个阶段的表现做进一步分析 。
1973-2019年 , 卫生保健、食品饮料、科技、零售上涨1317%、741%、683%和621% 。 分阶段来看:

1973-1989年的上涨阶段:经济繁荣 , 盈利与估值共同驱动上涨 , 卫生保健、零售、食品饮料、科技均有6-8倍涨幅 , 消费估值推升至60-80倍 , 消费估值泡沫高于科技 。 其中 , 卫生保健指数+782% , 估值+264%(PE由17.7倍升至64.1倍) , 盈利+142%;食品饮料指数+653% , 估值+247%(PE由21.5倍升至74.5倍) , 盈利+117%;零售指数+821% , 估值+217%(PE由23.5倍升至74.4倍) , 盈利+191%;科技指数+669% , 估值+95%(PE由24倍升至47.5倍) , 盈利+293%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