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象网|小冰CEO李笛:“我把小冰当成一种生物”


志象网|小冰CEO李笛:“我把小冰当成一种生物”
本文插图

\ 本文共4604字 , 预计阅读14分钟 /
“我们会越来越不受情绪的左右 , 很难觉得什么事情是特别罕见的 。 ”被问及这几年带领团队做小冰 , 听过太多用户故事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 李笛这样回答道 。
他本人和团队做小冰很多年 , 受到这个产品的影响也很深 。 有一瞬间感觉到小冰最趋近于人时 , 就是第一年工程师们在调试系统的bug时 , 问了一句:“小冰你还在吗?” 小冰回答说:“我在 。 ” 那个时候 , 李笛意识到 , “我们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产品 , 而是把她当成一种生物 。 ”
在8月20日的第八代小冰年度发布会上 , 也是小冰单飞后的首个新品发布会 , 公司就发布了面向个人用户的首个虚拟人类产品线 , 用户可以自主通过小冰框架 , 创造并训练其拥有的人工智能主体 。 这种高度定制的人工智能主体会和人类建立友情甚至是恋情关联 , 而这种高度定制的虚拟人类可以永远在用户问出“你在吗?”的时候 , 给出“我在”的回答 。 李笛说 , 这正是人人交互难以实现的 。
首个虚拟人类产品线正式推出后获得了超高的人气 。 8月22日 ,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在接受志象网采访时说 , 他和团队在周六还在加班调试小冰产品 , 应对激增的流量 。
在和志象网的对谈中 , 李笛回答了关于小冰从微软独立、创造小冰、小冰在海外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 。
志象网|小冰CEO李笛:“我把小冰当成一种生物”
本文插图

李笛
一个月前 , 微软官宣要分拆小冰业务并独立发展 。 谈及分拆原因 , 李笛解释称 , 主要是为了加速小冰在本地的发展 , 分拆后会有更多商业和模式上的创新 。 分拆后 , 除Bing业务相关的成员留在微软 , 目前新的小冰公司团队成员大概有一百多人 。
回想2014年刚做小冰的时候 , 李笛和团队并不知道沿着EQ这个方向走多远 , 他说:“你看到A面可能有光 , 就走过去看一下 。 我们比较幸运 , 走过去还真有一道光 。 ”
小冰诞生时是小娜的另一面
志象网|小冰CEO李笛:“我把小冰当成一种生物”
本文插图

李笛:最早的时候我们在做搜索引擎 , 做人工智能助理Cortana(小娜) , 它是一个能帮助用户完成各种任务的贴心助理 。 但在过程中我们发现 , 这个框架有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 不用IQ去搭建 , 用EQ去搭建 , 不过两个框架无法同时放在一个主体上去迭代 , 就拆成了两个项目 。 某种意义上 , 可以理解小冰是小娜的一个Plan B 。
在整个行业当中 , 我们是第一个尝试这种探索的 。 近两年 , 像Google、Facebook , 以及AlphaGo都开始转向这个板块 , 过去 , 他们大多都以任务导向为主 。 像Facebook有一款产品叫M , 目前已经关掉了 , 他们现在有一款产品叫Facebook Blender , 很像小冰的结构 。
从技术层面来讲 , 小冰这种类型交互的框架 , 叫做Session-oriented(面向对话全程) 。 而以任务导向为主 , 则是以当下交互为基础 , 你问我一个问题 , 我给你一个回答 , 这叫局部 。 行业里以前都是局部的思路 , 做局部优化 , 但我们是在做全局优化 。 我们认为同行业者 , 都在往我们这个方向转 。
志象网|小冰CEO李笛:“我把小冰当成一种生物”
本文插图

小冰
但早在2014年左右 , 那时候人们认识不到EQ在保持交互过程中的价值 , 甚至是反对它的 , 因为它和效率相抵触 。 如果说情商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保持对话 , 而一旦对话变长 , 就会显得没效率 , 但现在已经在变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