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贫困村“变形记”:老旧吊脚楼成了“山间别墅”( 二 )


每一家民居改造完成 , 可以得到6万元的无偿补助 。
团队成员刚来的时候 , 寨子里没有硬化路 , 只有一条土路 , 人畜混居 , 到处都是粪便 , 一下雨就没法儿下脚 。 村民们的木楼都很矮 , 屋里阴暗潮湿 , 一股霉味儿 。 有成员感叹:“感觉比山外至少落后30年 。 ”
做扶贫工作多年的李小云认为 , “传统与现代的长时间脱节 , 是造成这些深度贫困村结构性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 ”
李小云告诉采访人员 , 对村民来说 , 他们一辈子的生活 , 都和房子连接在一起 , 房子是最容易撬动他们传统生活的支点 。 而通过改造的方式 , 以房子为载体 , 输入现代生活方式 , 输入现代价值 。 这也是村民们挣脱落后生活、追上现代文明的捷径 。
贫困村|贫困村“变形记”:老旧吊脚楼成了“山间别墅”
文章插图
▲村民邓世选家 。 一侧的屋檐下垒着买好的灰瓦 , 他准备下半年把厨房改造了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曹之和的房子是第一批参加改造计划的 , 工人们把原来陈旧的木板墙重新打磨、上漆 , 补上空缺 , 把猪圈、鸡圈迁到野外 , 在木楼中建了现代化的卫浴、厨房设施 , 此外 , 还升高了阁楼 , 变成正规的二楼 , 在二楼嵌入了现代化的客房 , 这些客房可以接待游客 , 既能让村民和“城里人”产生联系 , 也是一项可以长久经营的产业 。
━━━━━
寨子里有了游客
枫香河四围都是大山 , 唯有东边有一个缺口 , 每天的第一缕晨曦 , 都从这里照进寨子 。 寨子的最东边 , 是谢良华家 , 正对着缺口 , 站在改造后的二楼露台上 , 可以第一个看到朝阳 。
头一天晚上 , 住在他家的游客 , 在二楼的露台上 , 一直聊到很晚 , 深夜的寨子很安静 , 檐上的灯笼亮度刚好合适 , 可以清楚地看到檐外的夜色 。
谢良华在二楼露台上放了一个茶几和两把椅子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很多来他家住的人 , 都喜欢坐在那里 , 聊聊天 , 看看风景 。
吃过早饭 , 客人出门了 , 谢良华打扫了客房 , 换上干净的床上用品 , 把床单叠成一朵花 , 放在大床的中间 。
做完这些 , 他又骑着摩托车下山 , 去镇上买点儿食材 。 他的母亲坐在厨房门口 , 静静地看他远去 。
贫困村|贫困村“变形记”:老旧吊脚楼成了“山间别墅”
文章插图
▲2020年8月1日 , 谢良华在自家的厨房收拾菌子 , 这些菌子 , 都是他在山上找的 , 中午就会端上客人的餐桌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颖 摄
谢良华的母亲是低保人员 , 几年前得了脑梗 , 除了吃饭和睡觉 , 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这里 , 几乎不说话 。
谢良华读书不多 , 年少时就出外学徒 , 学了一门厨师的手艺 , 结过婚 , 又离婚了 , 多年一直在山外打工 。
几年前 , 谢良华的爷爷、父母相继染病 , 他不得不回家照顾病人 。
谢良华的房子是父母留下的 , 和其他房子一样 , 低矮、陈旧、阴暗、潮湿 , 人住的房子和猪圈在一起 , 卫生堪忧 。
2019年 , 爷爷和父亲去世 , 只剩下脑梗的母亲 , 但谢良华依旧出不了门 , 而且 , 为几位老人看病 , 使得他的经济状况一塌糊涂 , “那是我最难的时候 , 完全看不到未来 。 ”
当时 , 村干部劝他改造自家的房子 , 他有手艺 , 改造之后 , 可以在家里为游客做饭 , “如果房子太破 , 有谁愿意在家里吃饭呢”?
谢良华找亲戚朋友借了钱 , 再加上助贫项目的补助 , 把自家房子改造了 , 猪圈拆除 , 屋里添加了卫生间、浴室 , 还在二楼嵌入了两间客房 。
“现在压力大是大了 , 因为要还债 , 但也不再绝望了 , ”他说 。 自去年开始 , 寨子里就有了游客 , 谢良华也承接为游客做饭的项目 , 今年7月 , 他的房子改造完毕 , 也开始承接住宿业务 , “我有手艺 , 也不怕辛苦 , 就怕没有机会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