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三 )
燕子崖、织女洞这些名称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怎么会与沂源结下不解之缘?分布在大贤山各处的碑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
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一块功德碑 , 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 , 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 。 大贤山上还存有一座金代石塔 , 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 。 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山人物、活了318岁的道士张道通的事迹 。 值得注意的是 , 金代泰和六年的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 , 谓人曰山名大贤 , 织女崖□ , 乃同徒众登眺巅峯 , 山清水秀 , 而乐居焉 。 ”这里的“织女崖” , 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 , 为我们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 。 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于山顶玉皇阁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 , 这样解释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 , 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 , 昔仙人所居也 。 ”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 , 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 。 所谓织女之“贤” , 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
对于我们理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重要的一段史料 , 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中 。 碑文中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 , 以故织女名” 。 在这段文字中 , 还十分难得地透漏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视察大贤山时 , 看到秀丽山水 , 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 , 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 , 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 , 而道士呢 , “守者会公意 , 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 , 对面并起牛宫” 。 县太爷的一段谈玄 , 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 , 并且立竿见影 , 马上付诸行动 , 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 , “于是乎 , 在天成象者 , 而在地成形矣 。 ”
至此 , 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 , 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 , 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以及孙氏家族与牛郎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呢?
当道士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 , 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呢?至今 , 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就已经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存在 。 或许 , 已经有人居住 , 并在那里耕种 , 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 , 也许就没有村名 。
定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 , 为我们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 。 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民国时期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 , 上推迁沂年岁 , 当在明代末叶” 。 至宗谱成书的民国年间 , 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 。 根据这些记载 ,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 , “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 , 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 , 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 。 毫无疑问 , 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 , 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 , 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 。 据李万鹏教授考证 , 在山东的地方戏中 , 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姓的 。 或许 , 正是受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 , 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 , 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作了牛郎的后代 。
“做十六岁”保平安
在我国的闽南和台湾地区 , 流传着七夕节祭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的习俗 。
推荐阅读
- 听语|9月上旬,佳偶天成,喜上眉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余生终不悔
- 牛郎织女|隆回:“牛郎织女”喜联谊
- 牛郎织女|啊?七夕不是情人节?
- 牛郎织女|七夕节丨艺术与爱情最相配
- 牛郎织女|七夕节来历发展与七夕主题文艺作品赏析
- 憨巴佬|七夕牛郎织女
- 牛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从偷看人洗澡开始......丨附福利
- 消化疾病|大便不成形,口苦,胃和喉咙都难受,这么多症状可能源自同一问题
- 安年的简易时光|九月份初,桃花运爆旺,真爱如约而至,佳偶天成的四大星座
- 珠海度假村|珠海七夕最佳约会地点,牛郎织女今晚空降这里!